明朝宰相之消逝,犹如天际缺失一颗璀璨星辰,引领朝政的辉煌被遮蔽。代替其位的官员,如同细雨中的一缕清风,无力撑起那座即将倾覆的庞大政治殿堂。它究竟是何原因?正如夜幕下的迷雾,不可捉摸,但我们可以试着去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宰相职位空置的隐秘因素。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权面临四大威胁:宦官、外戚、权臣和王爷。宦官虽易于理解,他们得到皇帝的信任,有可能掌握国家大权,成为代理皇帝。一旦宦官掌握了实权,便会逐步形成自己的集团,甚至可能架空皇帝。在唐朝后期,宦官已经成为唐朝实际统治者,即便能废黜或杀死皇帝。但只要有制度避免宦官得实权,就不足为患。明朝做得很好,即便刘瑾、魏忠贤之流,其权力也是空的,只是推到前面的傀儡,可以随时干掉。
外戚主要是太后或皇后的执政时代,因势力不足仗着娘家帮助执政,从而成为了国家最强大的力量。此举非常危险,可出现篡位和改朝换代,如隋文帝杨坚,是北周的大将军掌握实权,然后篡位。而且外户通常需要女主执政,如果皇帝稍微有作为,或制度排斥外戚,那么就没事。这点,明朝也做得不错。在明末,由于这些女主多来自平民或低级官僚家庭,她们娘家太挫,不可能形成什么势力,所以外戚势力弱。
王爷篡位实在太多了,比如晋朝八王之乱互相杀得血流成河,因为王爷与皇帝都是一家人,而老百姓通常不在乎谁上台,都是一家子在执政。不过,在朱棣篡位成功后,他立即将王爷架空,让他们只能吃饭享乐,没有任何实权。而整个明朝,王爷构成的威胁不大,只有宁王叛乱等笑话。
最后,我们来看待最容易成为权臣的人——第一是宰相第二是地方的大军头。而其中,最危险的是宰相。他因为地方军头往往没有太多兵力,一般容易对付,而他却常常掌握很多军政实權,是皇帝重要助手尤其是在皇帝较弱的时候,更容易结党营私,把持朝廷,将自己提升至与君齐肩的地步,这就是历史上的许多“奸臣”所作所为。而为了对付这一威胁,上述提到的内阁制度,就是一种解决方案,它分散了原本由单个首辅拥有的过大的影响力,使决策更加广泛参与,同时也确保了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和监督机制,从而减少了单个个人独揽生杀予夺的大局控制能力,以此来防止历史上那些以“忠诚”为名却实际上谋求更大利益的手段出现,并使政府能够保持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