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宰相之空缺犹如天空中失落的北斗引领方向的灯塔熄灭那么这个时代何以无宰相其间所用代替者又是如何应对

明朝宰相之消亡,犹如天际失落的北斗,引领方向的灯塔熄灭。那么,这个时代何以无宰相?其间所用代替者,又是如何应对历史风云变幻的呢?

在朱元璋时期,宰相制度逐渐废除,最终演变为内阁制度。中国古代中央政权面临四大威胁:宦官、外戚、权臣和王爷。

宦官易于理解,他们因皇帝信任而掌握国家大权,有可能成为代理皇帝。一旦宦官掌握实权,便会形成自己的集团,有时甚至能架空皇帝。在唐朝后期,宦官成为了实际统治者,即便可以随意废黜或杀死皇帝。但他们的权力始终是由皇帝赋予的,只要有适当制度避免他们得到实权,那么问题就不复存在。即便刘瑾、魏忠贤等人,他们所有权力都是空头,其实只是被推到前台作为傀儡,可以随时被铲除。

外戚主要指太后或皇后的家族,因势力不足而仗着娘家帮助执政。这导致外戚成为国家最强大的力量,但由于与皇室不是同族,这种情况极为危险,可能出现篡位或改朝换代。著名例子包括隋文帝杨坚,他最初担任外戚大将军,在掌控北周实权后篡位。此类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极为严重,如王莽篡汉也是出自此路。

但只要女主执政条件有限,比如皇帝年幼或者有病无能,就不会构成问题。而明朝中晚期,女主多来自平民或低级官僚家庭,由于她们娘家的背景不够显赫,因此无法形成势力,不再构成威胁。

王爷则经常造成篡位的问题,如晋朝八王之乱那般互相残杀。由于他们与皇室一脉,而老百姓通常只关心结果,不介意谁上台都是一家子人,所以这种威胁很难根除。不过朱棣篡位成功后,他立即将王爷排挤,使其仅剩吃饭享乐,无任何政治影响力。

最后的是權臣,他们历来是各朝各代的大忧虑。而容易成为權臣的人,只有两种,一是首辅,一是地方的大军头。不过地方军头虽然拥有兵力,却往往难以对抗;而首辅则因为掌握许多军政实务,是重要助手,更容易结党营私并把持朝政,从而架空君主。因此權臣一直以来都是最大威胁。而明初迅速废除宰相制,并设立内阁,就是为了防止權臣兴起。在内阁中,大臣众多,其中首辅仅做领导者的角色。当内阁提出建议时,还需获得君主批准才能实施。如果君主不同意,则首辅等同于无事可干。此举将决策、执行和提议分离,让决策完全依赖君主裁定,从根本上减少了单一人物操纵国事的情况,同时利用了高层精英群体,为国家运作提供了保障。不论哪个专制时代,上述措施总能有效地保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使得帝国能够长久地维持其统治地位。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结构下,对某些政治上的要求增加了压力,因为必须通过正式渠道进行政策讨论和实施,这限制了一些创新性解决方案在快速采纳方面的一步速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