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领土明知投降必死倭寇头子王直为何接受明朝招降

王直是被老乡胡宗宪诱杀的。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东南沿海的抗倭统帅职位落到了徽州绩溪人胡宗宪的身上。与前任不同,胡宗宪上任后决心剿抚并施,并把最大目标对准了王直。他冷静地发出声音:“海上贼惟(王)直机警难制,其余皆鼠辈,毋足虑。”作为同为徽州人的胡宗宪,对于他的倭寇老乡有着深入骨髓的认识:王直骨子里还是一个商人,他不愿看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海上财富梦被战火毁于一旦,更没有与明朝彻底决裂的勇气,用招抚之计完全可行。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胡宗宪派特使蒋洲、陈可愿远赴日本说降王直。这是一次艰难万里的劝降,历经千辛万苦,两位使者成功到达日本,见到了王直。很难想象在第一次见面时王直的心情复杂,但冰山化冻了。不仅许诺免罪,还有更大的诱惑:他家的老母和妻儿,一上任就释放了,让他们监视居住,在生活上给予优厚待遇。一切都指向一个结果——家人无恙。

王直诉苦道:“我本非为乱,因俞总兵图我,我拘我家属遂绝归路。”一直到现在,他还深恨俞大猷,可见那把大火在烈港永远未熄灭。在这之后,他提出条件:“乞通贡互市,愿杀贼自效。”这是要求成为红顶商人的明确表示,而 胡宗宪满口答应。

为什么会接受投降?原因之一是他的根据地已经不稳。当时日本九州强藩岛津贵久崛起,他们开始平定南九州,大隅、日向两国的大部分已被占领。而身为“唐人”,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此外连续抗战导致兵员和财物减少,即便五岛,当地居民也因为跟随而死多数,无家可归者怨恨他。倭寇集团瓦解倒计时开始了。

徐海、陈东、叶麻相继被擒后,在嘉靖三十六年十月初,王直接接到邀请带着属下“骁勇之倭”千余人包括四十多个随从返回舟山群岛投降,只差一步距离。为了坚定投降决心,让其写下血书让母亲按手印叙述军门不杀之恩,这一切都促成了最终决定。此刻箭在弦上了,不得不发动,最终考验到了:面对胡宗宪邀请他上岸相会的一刻。这就是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传奇的一部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