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之举,虽出于加强皇权的初衷,但后世子孙的内阁制度发展导致了权力失衡,最终影响了明朝的稳定。明朝帝王中,有些人在位期间,由于对内阁成员过度信任,导致他们掌握过多的权力,这种情况与西方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不同。在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对此持有极端观点的人认为,即便是天王老子也不应被分割。
历史上的野心家,如曹操、刘裕等,他们利用宰相或相国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朱元璋废除宰相,加强皇权并没有什么不对,只不过后来的子孙为了偷懒而设立了一个失去制衡的文官内阁。
宰相通过皇帝任命和协调百官,其职责如同现代公司中的CEO和投资人的关系。虽然帝王希望把所有权力掌控在自己手上,但也必须将一些权力分配给团队成员。这是因为帝王处理事务能力有限,也需要安置功臣宿将。所以,一般来说,一家公司的官僚体系由金字塔顶端(老板)到底端(县乡),中间是CEO管理整个企业。而个别CEO也有可能产生贪婪,不断侵吞资产自成一派,比如曹操。
朱元璋扫平诸侯后,加强皇权,并且在除掉“叛乱分子”胡惟庸之后取消了宰相一职。他废除丞相并非必然导致内阁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因为即使存在这种情况,清朝军机处也未能真正成为替代机构。不过,从长远来看,当君主放弃部分决策权限给予内阁时,这种趋势往往不可逆转,最终会影响到国家政局。
明朝末年,由于武勋集团势力的减弱,以及部分文官集团争取更多政治影响力的结果,使得内阁逐渐获得更大的实质性力量,最终形成了一种难以控制的情况。而这与明太祖取消丞相并无直接关联。在宋朝以及其他许多古代帝国里,以文驭武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它通常涉及到一种基于士族地位和知识背景的一种统治模式,而不是简单地由单个人物决定。此外,在任何帝国中,都需要有一个平衡点,让文人和武将之间保持一定程度上的互补合作。如果这一平衡点被打破,那么即使是最伟大的帝国也可能走向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