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歌之声伴随着自然的律动最终引导了明朝的灭亡图中朱元璋在中都城内听闻这首歌曲时不免心生忧虑这是明朝

一提到凤阳,首先想到的是很有名气的凤阳花鼓。有一首“讨饭歌”,辗转了数百年之后,已变得面目全非,只保留那个脍炙人口的开头:“说凤阳,唱风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浅显易懂的歌词,那是谁都可以看得懂的。这首《凼陽歌》最早见于戏曲选本《缀白裘》,时间应该是在晚明或者清初,可以肯定的是,这首《凼陽歌》产生于明代,在明代中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

关于这一情景,有资料显示,当洪武十六年(1383年)三月十六日朱元璋颁发圣旨允许家乡人不必课征,每日问雍雍熙熙吃酒买炷好香烧献天地结成义社遵奉乡饮酒礼,一年的皇陵祭祀止轮一遭,将了猪来祭了吃了猪去;将了羊来祭了吃了羊去。这些措施,使得人们对家乡更加珍视,并且形成了一种社会习惯和传统,即使丰收之年冬天来临,也会把家门一锁出门要饭。这是一种民俗,看起来如何都不合常理,但却让人感受到一种集体无意识悄然长成。

最初的凤阳花鼓并不是“讨饭歌”,它是流传于当地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宋朝时,就有花鼓这一形式存在。而到了明末画家顾见龙在太仓看过这种表演后曾画过一幅《花鼓子》图,是迄今为止记录最早的一幅画,这幅画收藏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中。也就是说,在明代,凤阳花鼓这种艺术形式已经很成熟。

至于为什么这个奇怪民俗背后隐藏着一个别样的故事,以及大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悄然长成的问题,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历史记载上看,《鳳陽調》的產生與發展與當時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它反映出那個時代的人們生活狀況、對權力的態度以及對傳統藝術形式改變的心理轉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