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社会知病亦知音至今绵绵不绝(图)

董寿平在甲子年(1984年)创作了《知音图》,这幅画中描绘了魏良辅和他的朋友们。魏良辅曾在改革昆山腔时,频繁往来于苏南一带的鹿城(昆山)和娄东(太仓)之间,他的朋友圈也主要包括这一地区的人士。耐人寻味的是,魏良辅的朋友们,如周似虞、赵瞻云等,他们既擅长曲艺,又能医药,这让他们在当时社会中非常有名。

周似虞是一位来自常熟的医生,他对音乐也有着深厚的造诣。在向魏良辅学习曲艺的时候,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钱谦益在诗中赞扬他:“既以医游贤士大夫,又时时游少年场,与游人酒人,轻衣骏马,美酒食,列歌从,如承平王孙。”每当中秋佳节,他会坐在虎丘山上的千人石上唱曲,即便四周充满了喧嚣,但只要他一开口唱歌,就能吸引众人的注意力,使得原本嘈杂的地方突然变得安静无声。他即使到了八十余岁,也仍然热情地参加虎丘中的秋夜曲会,无论年龄多么大,都没有失去当年的风采。

另一个与之相媲美的人物是赵瞻云。他自幼父母双亡,一次又一次地结婚并丧偶,由于性格孤独而喜欢吟诵。后来他成为了文渊阁大学士张野塘的手下,并被招为首辅王锡爵门下的门客。在王锡爵请辞回太仓后,以拍曲作为休闲活动。赵瞻云技艺高超,在演出“酒酣耳热,曼为长讴”时,便能让观众都沉默不语,不敢发出声音。

魏良辅之前是一位悬壶济世的医生,每天忙于看病开药,而不是专心致志地打理拍曲事业。如果不是因为他先与周似虞、赵瞻云等友好切磋医道,并因共同兴趣逐渐转向学习拍曲,那么这些才华横溢的人物很难养家活口。但正是由于他们都既擅长医学又精通音乐,有着相同的心灵寄托和艺术见解,因此经常聚集在一起。

明清时代之际,有许多医者兼具文学气质,如吴履震撰写《五茸志逸》记载上海名医秦昌遇,是文学家秦裕伯裔孙,对诗词有极高造诣,同时也是文坛大家交往对象之一,或许从这里开始,一些昆曲家都是从医疗界起步,或出身于医学家族。而清代著名度曲家徐大椿不仅撰写了重要的声音理论著作,而且本身也是名医;叶堂则是以祖辈至父亲都是名醫为由而闻名,其个人亦同样如此。此外,《松江府志》还记载了一位明代名醫秦景明,在替方知府看病时,让优伶演唱两支乐章,让方知府的心情得以改善,从而更容易治愈其疾病。这类结合医学与艺术特点的人物形象,在传统文化中一直延续到今天依旧绵密不绝。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