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棣称帝之后,建文旧臣的遭遇悲惨至极。景清曾与方孝孺约定共赴国难,不愿向燕王屈服。方孝孺等人慷慨殉节后,景清因与朱棣有旧,被授予原宫中的位置,但他长时间地在朝中待命。一天早朝时,景清携带利刃、身着绯色衣衫上殿,以刺杀朱棣为目的。此前,有人借异星赤色犯帝座之名提醒了朱棣要提高警惕。朱棣本已对景清怀疑其心存异志,更见他异常表情,便命侍从搜身,最终找到了藏于其身上的利刃。当被问及时,他愤然说:“欲为故主报仇耳!”边说边骂。然而,即便如此,他仍被打掉牙齿,却依然不绝口。在一次无意中,一口血液喷射到皇帝的龙袍上,这让朱棣大怒。他命令将景清械系于长安门,用铁刷子逐一剥去他的皮肤,将肉完全刷光后,再用棒子击碎骨头,对此,朱棣依旧不能满足。他下令灭尽景清的家族,将其乡村变成废墟。
这种“瓜蔓抄”的方式,使得整个街坊邻居都受到广泛的株连,无论是亲属还是朋友,只要与当事人有任何关系,都可能成为牺牲者。这种残酷的手段甚至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诛十族”,因为它没有明确界限,只需触及某个人的生活圈,就可能导致全家覆灭。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当刘固因母老乞归而致书请求退职时,由于这份信件引起了猜疑,他和儿子、弟弟以及母亲一起遭受相同的刑罚。在临刑之际,刘超展示了惊人的力量,但最终还是遭到了处决。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那些失去丈夫和父亲的妻女们来说,他们只能接受一个可怕的事实:他们将被送进教坊或军营,并且很多人最终走上了死亡之路。
对于这些悲剧人物,最令人震惊的是他们死后的命运——尸体被喂狗食。而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中也指出,在这个时代,“剥皮”、“油炸”、“发付教坊”成了常态,这些词汇描述的是一种极端残忍的人类行为。
尽管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一片阴暗面,但我们仍可以从这些故事中感受到痛苦与毁灭背后的复杂情感,以及作为统治者的权力和责任所承担的心理压力。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权力、忠诚和牺牲的一个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