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最繁华的几年时期,募兵制成为了国策的一部分。这种制度起源于春秋时期,并逐渐取代了征兵制,成为古代兵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宋朝大多数士兵都是通过招募方式获得的,这种做法不仅包括了饥民和流民,还被视为一种传统的国策。而到了明朝,明景帝继位后,募兵制又重新成为主流,但它有一个显著的缺点,那就是军费开支较高。不过,这种制度也有其优点,即能够吸引到更高质量的人才。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明朝为什么选择采用募兵制,以及这个制度的优势和劣势。
首先,我们要了解卫所制度是如何产生背景。在洪武皇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后,明军规模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国初置卫四百九十一,所三百一十一”,总共约三百万人。这对于当时社会而言,是无法承受的。但贸然裁军会导致大量退役军人失业,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因此施行屯田卫戍制度成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然而,这样的体系造就了明军作战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从最初屯田设计来看,“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农耕士兵远多于作战士兵。洪武皇帝曾指出:“今海内宁谧、边境无虞,如使兵但坐食于农,则农必受弊,不长治久安之术。”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而不是为了战争准备。
因此,在这样的体系下,大部分卫所部队未接受过充分训练,而且由于服役终生且中下层官员世袭,所以部队老化严重,上升空间狭小,只能维护地方治安。当国家生产力恢复并生产人口增加时,这个系统就失去了意义。政府应当计划性地进行改革,将这类体系淘汰掉。
这一点永乐皇帝十分清楚,他迁都北京后设立京营培养常备军,并在边疆地区用职业将领替换卫所部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场改革被推迟,最终是在局势不可收拾的情况下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战火不断,加上土木堡之变等事件,使得需要新的改革更加迫切。在英宗正统年间开始实施营伍制,将官职位与待遇不同于之前,一营约有两千五百至四千五百人,比起原来的五千六百左右少很多。而且,有土地耕种的地方改为发放月俸,每名士卒可得银一两五钱岁费四十五万,而实际情况却告急盈不足。此外,与前述不同的还有,以壮龄参军、职业作战,可以凭功升官或拿赏金,从而激发战斗精神和阶级跃进机会,使得战斗力得到提升。此外,当面对倭寇入侵时,由辽东、宣府等地抽调精锐力量也取得了胜利,如果仍旧使用老式系统则难以应对长途远征及持久作战需求。
虽然营伍制拉开了清晰序幕,但它自身存在的问题:费用太高!在财政宽裕的小冰河期,它还勉强可行,但随着经济困难加剧,小冰河期结束后的财政状况变得更加糟糕,无论是隆庆还是崇祯年间,都越来越难以支付如此庞大的经费,每名士卒月俸已超过十八两甚至更高,而户部和兵部则感到焦虑不安;此外私有化问题也日益严重,更何况最后南京京畿各镇拥有的近百万人的私家团体,他们即便投降,也只会成为新主子的属下,不再听命于中央政府;最终这些私家团体迅速解散或投敌,因为他们既没有归属感也不愿意冒险为国家效劳。
所以任何改革都必须全面性社会性,要么早些采取措施,或许可以避免现在这般困境,要么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经济基础支持庞大的防御支出。这只是一个问题之一,其根源深植于时代背景与社会结构中,更需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才能找到真正有效的手段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文:左光斗
标签: 二十四朝代顺序口诀 、 8000年前是什么朝代 、 明朝那些事儿txt笔趣阁 、 元代民间历史 、 元朝面积4500万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