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1588-1641),字文弱,明代武陵县碴口坡人。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杨时芳为当地名士,积极推广地方文化;父亲杨鹤则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以诗文著称。杨嗣昌自幼继承家风,在万历三十八年中举进士,并随即投身军事领域,与其父亲共同担任督兵官职。
仕途初期,杨嗣昌曾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及户部郎中,但在天启三年因遭阉党排挤而辞职归里。在崇祯元年,他被起用为河南副使,并逐渐升迁至右佥都御史和巡抚永平、山海关等地,以其知兵才能闻名朝野。
今山海关的显功祠内有纪念他的塑像,对他整饬防务、修筑城池以及抵御后金入侵所做贡献表示赞赏。在崇祯七年,他被授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并负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但由于家族成员相继去世,他不得不回家守丧。
崇祯十年,当农民起义席卷中原时,杨嗣昌受命为兵部尚书主持对抗。他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计划,将陕西、河南、湖广和江北划作四正,而延绥、山西、山东和江南等地则作为六隅进行防守。此外,还设立了四巡抚分剿专防和六巡抚分防协剿的制度,使得农民起义受到严重打击,最终导致李自成败匿商洛山,而张献忠也被迫受降伪装。
次年的五月,张献忠再次发动叛乱各地农民起义重新燃烧,而崇祯帝命令杨嗣昌督师并赐以尚方宝剑。当张献忠攻取襄阳杀害襄王,以及李自成攻占河南洛阳杀福王时,尽管追剿失利但仍然深受皇帝信赖。然而,在崇祯十四年的初期,当张献忠奇袭川蜀并夺取襄阳之际,以及李自成陷破洛阳城杀福王之时,尽管疲惫交加却依旧努力治理国家最终病逝于湖北沙市(一说)。据传最后几日不食而卒,有诸多朝臣请求斩责其失城寨之罪,但最终因为他在两度镇压农民起义中的卓越表现,被昭雪复位,为太子少傅或太子太傅。直到死后才由廷臣追论,不幸的是后来流寇势力进入武陵地区,对他的尸体进行了残忍的侮辱。而《明史》记载他“积岁林居”、“博涉文籍”,还有诗文作品如《杨文弱集》,显示出其文学造诣非凡。在常德地区,他还参与修缮城池工程,为桃花源景点提供考证支持,这些都留下了一定的历史印记。
标签: 唐朝 顺序列表 、 宋代历史发展重大事件时间轴 、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 、 元朝这段历史 、 明朝国土面积最大时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