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字文弱,明朝武陵县碴口坡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祖父杨时芳为武陵名士,重视地方文化建设;父亲杨鹤亦是进士,有诗文之才。杨嗣昌自幼承家风,以晚父六年中进士闻名。
仕途多变,杨嗣昌历任官职,从杭州府教授到南京国子监博士,再至户部郎中。他因遭阉党排挤,被迫辞职归里,但崇祯元年又被起用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在山海关,他以知兵见称,并塑像永存。
崇祯七年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同、山西军务,但因父母去世而回家守丧。此后,他主持起义,制定“四正六隅十面网”围剿计划,对农民起义产生重大影响。次年六月,被封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掌兵部事,是权倾一时的宰相。
然而,在崇祯十二年的张献忠再次崛起和各地农民起义烈火复燃之际,尽管他被赐尚方宝剑进行追剿,但最终失败了,不久病逝于湖北沙市。他的遗体曾一度不予安葬,最终得以昭雪并改葬,而其子孙则半体改葬。
在常德居住期间,与当地文学家交往甚深,他对先朝故事了如指掌,又工笔札、诗文奇辟,并有《杨文弱集》传世。在修缮常德府城方面,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可见。而根据郦道元《水经注》,他对桃源境内沅江景点的考证,为开发桃花源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