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1644),原名信,杞县人,是明朝天启七年(1627)举人的官宦门弟子,以行侠仗义、乐善好施著称,被誉为“李公子”。在万历时期以后,官府加派“三饷”,导致民间深受其害。崇祯年间,连续发生水灾、旱灾、蝗灾和风灾,大地长期遭遇饥荒。督师杨嗣昌到来后,更是增加了军队的压力,使得杞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岩看到百姓遭受如此苦难,不仅自己拿出200石粮食救济贫民,还请求知县停止征收赈济,但未被采纳。因此,他才决定投身于农民起义军中,与其他领导者一起反抗腐败的官府。
在起义军中,李岩以他的智谋和勇敢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并且对起义军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提出了许多有远见的建议,如减少无谓杀戮、帮助贫穷的人口、招募人才并收集人心,以及占据河洛地区争夺天下。他还倡导“均田免赋”政策,并努力整顿起义军的纪律,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起义军的壮大。在崇祯十六年,他被封为中营制将军。
然而,当崇祯十七年清兵攻破北京后,由于他与刘宗敏等人对待明朝官员过于宽松,对他们进行追讨时只追回了一半,而且拒绝使用酷刑,他与部下的行为显得格外温和。当时由于战事失利,士气低落,而他却主张继续战斗并提出了一系列计划,如清除六个关键位置上的敌将,并选择一个合适的时候即位为帝。但他的意见没有得到重视。
随着吴三桂叛变给清而自成东征失败,不久之后北京再次陷落。面对这种局势变化,无奈之下李岩随着自成撤离北京,而吴三桂则率领清兵紧跟在后。在逃亡过程中,他们最终退至平阳,但在那里听闻河南明旧部残酷处置任命的地方官吏,他们急需重新考虑策略。而就在此时,一段童谣关于“十八子(李)主神器”的传言开始流传开来,同时牛金星也趁机散布谎言,说李岩打算背叛自成,从而引发了一场悲剧性的误会,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