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设立太监学校曾有严嵩当老师你准备好了解那些隐藏的秘密了吗

在封建皇权社会,太监一直是个离不开但又要防备着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是宫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常被视为潜在的威胁。为了适应这种矛盾关系,明朝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设立太监学校。

这个学校成立于宣德元年(1426年)的七月,被称为“内书堂”。学生来源主要是宫里的太监,他们通常从十岁上下入学,每个学期约有二三百人左右。在后来的扩招中,这一数字还会进一步增加。

从师资配置来看,这所学校简直可以说是大明王朝数一数二的名校。教师全都是翰林学士,其中第一任教师陈山是一位朱元璋时期的进士,也曾参与编修《永乐大典》并担任过皇太孙的专职教员。他对待学生如此细心到甚至亲自为受伤的小伙计敷药,以至于仁宗都亲自帮忙。

除了陈山,还有一位著名的教授严嵩,他虽然人品堪忧,但却是一位学问渊博的人物。在1517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他正式成为该校的一名教师。当时,全体学生都要向他行四个拜礼,而严嵩则站着接受礼节,不用回礼。

那么,他们使用的是什么样的教材呢?据《酌中志》记载,该校使用了《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些都是初级课程,更高级课程包括《贞观政要》和《文献通考》,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资历学生学习需求。而最受欢迎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通俗演义》,这本书让枯燥无味的地理历史课变得生动起来。

教学环境也颇具特色。尊师重教在这里同样重要,但同时也不乏体罚等手段。这所学校非常注重礼仪,对新生来说,要向圣人的画像鞠躬行礼,以及给予老师见面礼,如白蜡、手帕和龙褂香。此外,每次新老师上任都会举办隆重庆祝活动,由40名代表迎接,并且每天晚上还会有红纸帖子的送呈仪式,表达对老师深深敬意。

通过这样的教育体系,明朝试图提高太监们文化素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同时也减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对于这样的安排,有多少真正达到预期效果,我们不得而知,只能继续探索这段历史背后的奥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