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征战历程几十万大军为何遭遇瓦剌之败

明朝的征战历程:几十万大军为何遭遇瓦剌之败?

朱祁镇带领的几十万明军,与瓦剌之间发生的一场战役,最终导致朱祁镇被俘,朱祁钰登基。很多人都关心朱祁镇被俘之后的事情,但是,当时明朝也有几十万的大军,为何会被瓦剌几万骑兵打败,甚至连皇帝都被俘虏了?明军被击败的最重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朱祁镇,还是明军本身?还是在瓦剌的身上?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揭秘吧。

土木之变,也称土木之战、土木堡之变(今河北怀来土木镇),是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年7月,蒙古瓦拉合部首领也先集合鞑靼、兀良哈等部,分四路大举进攻大明。也先所率骑兵进攻大同,大同的明军参将吴浩战死在猫儿庄。大同前线败报频传宫廷,当时年轻气盛的 明朝皇帝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の蛊惑和挟持下,率50万大军御驾亲征,最后在土木堡惨败被俘。

场面上看,这个名为“50万”的队伍,却只是一群散乱无序的人群,他们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被动地迎接着死亡。而勇敢的大臣们,如张辅、王骥,都无法改变这一悲剧的情节,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对这个国家命运最关键时刻发言权力。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解释这样的情况呢?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防务工作不实是根本原因

积极防御,是克敌制胜的一种重要策略。从洪武到正统时期,不断加强边境防务,但到了永乐后,由于与周边蒙古部落结盟而裁撤放弃北部边界,并且对蒙古多以安抚为主,从宣德开始,对外交政策进行调整,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南方,而忽视了北方边疆问题。当天下的形势日趋紧张,而我们的准备不足,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对失败。

战争准备不足是主要原因

战争准备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次出师之前,没有充分的心理和物质准备,无论是在士气上还是装备上,都显得非常脆弱。而且选将用人失误,加上练兵不足,更增加了失败风险。此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后勤保障滞后,没有足够粮草和水源支持行军,让士兵们饥饿难耐,加速了士气低迷,最终导致了溃退。

作战指挥不当也是直接原因

最高领导人的决策往往能够决定整个战斗结果。在这次行动中,由于英宗并未真正掌握控制权,而宦官王振却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这使得整个行动计划变得不可预测。这位宦官完全忽视了他的职责,他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决策,只是在盲目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他坚持错误的地图导航路线,使得我们走向了一片空旷无人的地方;他还允许士兵露营在那里,这是一个致命错误,因为这里缺乏水源,而且位置易守难攻,使我们的队伍处于危险中。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归咎给一个或几个个人,而应该把责任归咎给整个制度本身,以及所有那些参与决策过程的人。但即便如此,即便知道这些教训,我们仍然无法阻止历史重演,因为人类总是不愿意学习历史教训,只想重复过去犯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