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覆灭的原因复杂多样,但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内部腐败和外部压力。明朝晚期,官员贪污、奢侈无度,中央集权逐渐丧失,使得国家治理出现严重问题。此外,从16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列强不断侵略中国海域,对中国沿海城市造成了重大打击。
明末政治空前混乱。由于皇帝朱由校(即熹宗)年幼且不务国事,加上宦官魏忠贤的专权,使得政治局势极其动荡。宦官集团对抗正统派贵族形成了激烈冲突,而这两股力量之间的斗争削弱了政府的有效性。
外患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李自成领导的大顺政权在农民起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缺乏有效管理和长远规划,最终未能建立稳固的地盘。而满洲族人的崛起则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情形,他们通过与蒙古联盟和对内改革等手段逐步壮大实力。
1644年清军攻破北京后,明思宗被迫自缢于煤山,这标志着明朝正式结束。但是在此之前的一系列事件已经预示着帝国衰落的事实。在天启六年(1626),清军首次进犯边境,并占领了辽东地区;而崇祯初年(1627-1637),各地农民起义频发,为后来的动荡埋下伏笔。
清军入关并非一蹴而就,它们需要经历数年的准备工作。这包括增强自身武装、完善战术策略以及与汉族士绅结盟,以确保征服过程中的顺利进行。此外,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他子孙继续推行变法改革,将满洲民族转化为现代化的国家机器,这对于最后夺取中国政权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