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昼卜夜的故事,祖国的来历又是怎样的传说呢?
春秋时期,陈国的君主将太子御冠杀死,公子敬仲见势不妙,逃往齐国。齐国之主齐桓公器重他,但尊重他的拒绝,不强求。敬仲辞谢道:“我是逃奔而来的客人,如果您能够宽宏地饶恕我,我就已心存感激。我怎么还敢接受贵国的恩惠?如果我不知足而应承您的要求,齐国官员们一定会谴责我,所以请您收回成命!”
齐桓公被他的言论所打动,更喜欢他,将他封为工正。他在管理工匠上表现出色,与桓公常饮酒作乐,一次他们喝到天黑,桓公想要继续喝,但敬仲以礼貌拒绝:“我们只占卜过白天饮酒,并没占卜过晚上饮酒,不知是否吉利。我实在不能再陪您喝酒啦!”
桓公无话可说,只得登车回宫。人们赞扬敬仲,说他做得对,“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宴乐应该有限度,对君主也应该有所节制。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中记载了这段故事:“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表达了尊严和节制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这样一位高尚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段关于“卜昼不夜”的美好典故,他提醒着我们,无论是在欢笑还是忧愁中,都要保持自律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