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解释苟延残喘的含义:苟:勉强;延:延续;残喘:临死前的喘息。勉强维持一口气,形容勉强活下去。那这个成语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它源自哪个朝代的典故?
苟延残喘的历史故事:
据说,有一位叫东郭先生的人,他突然决定去北方中山国找个官职做做,所以他收拾好行装,就骑上驴子准备出发了。东郭先生骑着驴子,一路走到迷失方向,不知自己在哪里,更感到害怕。
这时,一只狼跑出来,眼神充满哀求:“您不是喜欢帮助困难的人吗?现在赵简子正在追捕我,您能让我先躲进您的书袋里,让我的垂危生命得到暂时的延续吗?”(原话是:“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如果有一天我有机会报复,那么您就是救命恩人。”东郭先生被狼的话所打动,就把狼藏进了书袋。
等赵简子走远后,东郭先生才把狼放出来,但那只狼却突然露出凶光,说:“谢谢你救了我,不过现在我非常饿,你这么善良,就让你成为我的食物吧。”说完就要扑向东郭先生。这时候恰好来了一个猎人,用箭射杀了那只狼。
从此以后,“苟延残喘”就成了一个成语,用来比喻人们暂时勉强维持生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苟”,就是勉强;“延”,是继续存在;“残喘”,则是临死前的一种呼吸声。
用法方面,“苟延残喘”通常作为动宾结构使用,也可以作为谓语或定语,并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例如,在鲁迅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这种明诛暗杀之下,只能‘苟存’、‘苟生’,这样的文章又怎么能够称得上自由呢?”
近似词包括“ 苍白偷生”、“性命相拼”和“微弱挣扎”。而与之相对立的是那些宁愿选择死亡也不屈服于压迫者的态度,比如“宁死不屈”。
最后,我们看看这个成语在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开来的:
【出自】1:宋·陈亮《与范东叔龙图》中的句子提到了这一点。“七八月之间,我病重至极,而今幸能支撑过来,虽然还需要依靠呼吸力才能维持。”
【出自】2:宋·欧阳修《与韩忠献王》的信件也提到了这一点。“居住在颖州期间,我虽然身体虚弱,却仍旧努力工作。”
【出自】3: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中的故事则更加精彩。在这段故事里,一只狡猾的大盗利用人们对他的同情心欺骗他们,最终被正义力量击败,这也是一个关于如何正确看待别人的善意和恶意的问题。
标签: 元朝灭亡时有多恐怖 、 土木堡遗址尸骨 、 历史朝代顺序和重大历史事件 、 明朝初期四大案 、 唐朝后面是什么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