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将就木的故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呢?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成语的由来和它所蕴含的深意吧!
行将就木,意味着生命即将结束,正如棺材即将装满尸体。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的记载。
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献公的大儿子,他因为父亲宠爱妃子骊姬而遭到排挤。骊姬为了自己的儿子奚齐,设计陷害太子申生和重耳、夷吾。随后申生遇刺身亡,而重耳和夷吾分别逃往外国寻求庇护。
在狄国期间,重耳结婚并有了两个孩子,但十二年后他再次踏上了归途。他离开时曾对妻子季隗许下诺言:“若我不在十九年内回来,你便可改嫁。”然而,当他终于回到晋国并成为一代霸主——文公时,季隗以五十岁已是“行将就木”,坚决拒绝再婚,一心等待丈夫回归。
“行将就木”一词既形象地描述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也反映出人们对生命终结的一种敬畏之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个成语被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从悲伤到敬畏,从哀愁到安宁,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生活经历中的共鸣。
此外,“行将就木”的使用还伴随着一些相关的辨析:
【举例造句】:老者虽力尽锐减,却仍旧勤于耕作,以防日后的饥荒,不愿早早“行将就木”。
【拼音代码】:xjjm
【近义词】:枯萎、垂暮
【反义词】:壮健、旺盛
【灯谜解答】:桅杆;桨帆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行将就木”这一成语背后的文化价值,并在我们的语言表达中找到更多的情感色彩。
标签: 朱棣夺位是正确的吗 、 唐朝在当时世界排第几 、 明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 、 唐朝和隋朝是一个朝代吗 、 明朝 顺序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