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如同四百年前中国的访客利玛窦般穿梭于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舞台(图)

图:拉斐尔的圣母像是其艺术生涯的丰碑。《西斯廷圣母》是他一生共创作百余幅圣母像中最成功的一幅。画面采用稳定的金字塔形构图,人物和真小相仿,背景用小天使的头像组成,构思新颖独到。

1578年,一名意大利传教士沿着达·伽马开辟的航线,乘风破浪前往印度,并于5年后踏上澳门土地。从此,他把后半生交给了中国,行程路线贯穿南北,最终辞世于北京——他就是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利玛窦。

今年是利玛窦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这位“西学东渐”第一人,“利玛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展览将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展出的180件/组品,由中意两国数十家艺术展馆共同提供,它们既有代表16世纪左右欧洲科技水平的星盘、圆规、经纬仪、水力锯、挖泥船,也有中国明代的书画、陶瓷、玉器;还有拉斐尔的《永恒与天使》等杰作。

介绍西方自然科学,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物质各种类型及其运动形式。此外,利玛窦还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认真钻研中国典籍的人。他带来很多对当时中国人来说绝对新奇的事物,如自鸣钟、地球仪等,并用汉语撰写书籍介绍西方自然科学成果和思维方式。

在他的影响下,《几何原本》的引进彻底改变了数学方法,使逻辑思维成为学习工具。他还培养了最初几个中国学生学习音乐和绘画的人。在北京,他教皇帝弹奏钢琴曲目,并直接教授绘制油画技巧。这次展览不仅展示了一位人的故事,更是一场时代变革的大舞台——文艺复兴对“黑暗”的冲击。

微低面颊,慈爱眼神,是拉斐尔作品中的常见特点,这些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崇尚之美。而《永恒与天使》中的小天使形象至今依然令人心动。此外,《菲利普二世像》也将吸引众多观众,其金色框架衬托出帝王之尊贵,而提香手笔下的色彩控制无疑令人赞叹。本次展览中的自画像则值得关注,因为它可能是由一个中国画师在利玛窦指导下创作,用油漆技法描绘的是一位大师自己。这幅作品即将首次回到故土,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与艺术之间精妙联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