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杨继盛的悲剧与士大夫的偏见(图)

在中国历史上,杨继盛是一个例子,他代表了一个现象——士大夫们虽然心存忠诚,但由于头脑僵化、教条化和片面观念,有时会导致国家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给人民带来危害。明朝处理俺答求贡的事实上,就是这一现象的写照。

俺答求贡失败

俺答汗是明朝中后期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他东征西讨,战功显赫,在蒙古右翼三万户实际成为盟主。自元帝北逃以来,南北方之间贸易受阻,由于生齿日繁用度增多,用途极端困难,只能通过贡市或抢掠得到汉地物资。在这个背景下,对于获取物资,只有两个途径,一是和平方式,一是战争。

俺答选择了求贡,这个决定如果成功,就不需要再次使用暴力手段。但遗憾的是,这个请求遭到了拒绝。当他的使者石天爵向明廷提出通贡请求时,被判处凌迟处死。这一事件激怒了俺答,他率军入侵大同,并且屡次尝试与明朝进行通商,但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

最终,在嘉靖29年6月,俺答率军进犯蓟镇,大破古北口,并且占据北京城下。这次围攻被称为“庚戌之变”。尽管这并不是为了拿下北京城,而是一种逼迫政策,但是这种策略也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后果。著名奸相严嵩认为:“败于边可隐,败于郊不可隐。”他倾向于坚壁自守,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紧急情况下,也有人反对开放马市,比如杨继盛。他认为开马市是不合理的,因为这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结果,他遭到了皇帝的批评,被降职。此时,当初反对通商的人现在却支持开马市,而原先支持通商的人现在又开始反对。

终于,在嘉靖30年4月25日,大同马市正式开放。虽然双方都希望实现和平,但由于习惯了战争以及政治上的复杂性,使得两国之间达成长久和平变得困难。而最终解开这个纠葛,是因为一个桃色事件——把汉那吉逃奔到明朝,与俺答汗争夺三娘子的爱情,最终促成了两国间的一场新的谈判,从而推动了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接近。在此之后,战争才逐渐减少,最终实现了一定的稳定与合作。不过,这只是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而非永恒的解决方案。在那个时代,每个人对于如何看待问题、如何处理关系,都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大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