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中西文化交融的使者如同一位穿越400年时光的访客在中国聚会晋朝辉煌存在了几百年

图:拉斐尔的圣母像,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西斯廷圣母》是他百余幅圣母像中最为人称道的一件,以稳固的金字塔构图、人物细腻逼真、背景巧妙用小天使头像组成,创意独到。

1578年,一位意大利传教士乘风破浪沿达·伽马开辟的航线前往印度,并于5年后踏上澳门土地。从此,他把后半生交给了中国,行程路线贯穿南北,最终辞世于北京——他就是利玛窦,这位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的使者。

今年是利玛窦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这位“西学东渐”第一人,“利玛窦——明末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使者”展览将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这次展览不仅展示了代表16世纪欧洲科技水平的星盘、圆规、经纬仪等,还有中国明代书画、陶瓷、玉器,以及拉斐尔和提香等名家作品。

介绍自然科学时,利玛窦首先带来了自鸣钟、新式琴弦地球仪和日晷等新奇物品。他用汉语撰写书籍,将西方自然科学成果与思维方式介绍给中国人,同时翻译《几何原本》,引入希腊逻辑思维和数学方法。他的世界地图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他还教授宫廷太监弹钢琴,并培养出中国最初的西洋画家。

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去世,但他的影响力持续流传至今。在上海博物馆即将举办的一次特别展览,不仅展示了一些历史上的珍贵文物,还包括一幅由利玛窦指导绘制并可能是中国创作油画第一次尝试之一的人物肖像。此外,该展览还会放映一些有关文艺复兴时期及提香作品的心理分析视频,让参观者更深入地了解当时艺术家的心境与技法。

相关链接:关于利麻德斯

1552年,李麻德斯出生于意大利中部马切拉塔,那里有著名大学且歌剧诞生之地。19岁加入耶稣会,在罗马期间开始远征计划。在1578年,他离开葡萄牙前往印度,从那里来到广州学习汉语,与当地文化相处五年之后迁移到韶关继续其工作。而随后的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不同的城市进行传教活动,最终是在1601年的夏天进入了北京市区内的大都城(现在的大都会)。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李麻德斯如何以一种比喻性的方式跨越四百年的界限,用他的知识和信仰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化间交流与互动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愿望。这是一个关于交流与理解之间连接桥梁建立过程的一个故事,而这一切都是发生在一个充满变化而又富含神秘色彩的地方—古老而现代化的地球上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