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盛的故事494位士大夫如何误国的偏见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既熟读孔孟之道,又心系报效国家,但他们往往头脑僵化,教条、机械、片面地看待问题。明朝处理俺答求贡的前后经过,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俺答求贡的失败

俺答汗是明朝中后期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的首领。他在继承父兄基业基础上,东征西讨,战功显赫,逐渐成为了蒙古右翼三万户实际上的盟主。自从明朝建立以来,元帝北逃之后,明朝与北方蒙古族之间关系一直不稳定,每次南北方之间正常贸易交流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单一原始畜牧业使靠其为生的蒙古族人民陷于极端困境,再加上生齿日繁,用度日增,手工业极不发达,使得需要汉地物资,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和平贸易,一是抢掠。在北元瓦解之后,蒙古人早已丧失了进取中原雄心,他们对汉地唯一期盼就是得到那里的物资,对他们来说,无论是贡市还是打仗,都只是获取物资的手段。

俺答作出了选择——求贡,如果求贡不成,还要来抢。在他当上“索多汗”并控制了蒙古右翼诸部之后,一次又一次伸出橄榄枝。然而,在他向明廷提出通贡请求时,却没有得到友谊拥抱。

嘉靖20年秋(1541),俺答派使者石天爵“款大同塞”,正式向明廷提出通贡请求。廷议期间,他待命塞外,并作了一些表示,他邀请边防军官欢宴,又严惩之前抢掠过汉人的部下,并将抢来的东西全部归还。但边臣们提出的意见被嘉靖皇帝打回来,这个廷议结果被勒令再议,最终兵部调子180度转弯,大谈“虏多诈,其请贡不可信……唯以大义拒绝之,则彼之奸谋自沮。”最终结果,是反复无常,以至于最后导致了战争爆发。

此后类似的事又重复好几次,大概都是俺答遣使求贷,被明廷断然拒绝,有的是刚到边境就被杀,有的是运气好一点能过关,但无论如何也过不了朝廷那一关。这时杨继盛任兵部员外郎,上书反对开马市,被皇帝痛斥,被下狱打了一顿,然后才知道自己错了。

终于,在嘉靖29年6月,由于庚戌变故后的教训,加上仇鸾与严嵩支持,加深了解决问题能力,将马市开发成了一个缓兵之计。而杨继盛作为忠臣,不仅反对开马市,还遭到了皇帝痛斥,被下狱,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情况,因为这可能会直接导致战争爆发,而不是和平解决问题。

然而,最终还是通过一个桃色事件实现了和平。这起事件涉及到把汉那吉,即曾经娶走三娘子的孙子,那个孙子竟然夺走了过去让俺达到高兴点,让把汉那吉愤怒逃奔至京城。此事发生在隆庆四年(1570)九月,当时王崇古等人认为这个机会可以用来争取与俺答通商,从而结束长久的战争。他们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了三策:如果和平方式,可以交出叛逃人员;如果侵犯则警告;如果恩断义绝,则让把汉那吉统领叛众,在边境驻扎。此计划最终成功实施,为双方带来了长时间内稳定的和平关系,也证明了一线和平之光能够最终抵达人们的心间,而这些原本看似简单且片面的做法,却因缺乏深入思考而导致国家损失巨大。这便是一场关于偏见误国的小史 lesso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