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二个“国之巨擘”是谁?探秘士大夫如何误国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些人物,他们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以一颗忠诚的心为国家出力。然而,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这些士大夫往往会因为过于固守传统和教条而导致片面、机械的看法,进而影响国家决策,给人民带来危害。在处理与蒙古部落之间通贡关系的问题中,明朝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杨继盛作为一个反对开马市的人物所代表的一种偏见。
俺答汗,是明朝中后期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他东征西讨战绩显赫,被视为蒙古右翼三万户实际上的盟主。由于元帝北逃后,明朝与北方蒙古族之间一直存在不稳定的战争和贸易关系。这使得南北方正常的贸易交流受到严重影响。单一的原始畜牧业使得蒙古族人民陷入极端困境,而生齿日繁用度日增,再加上手工业极不发达,只能依赖汉地物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和平形式下的贡市贸易,一种是抢掠。
俺答采取了求贡这种方式,并表示如果求贡失败,也愿意通过武力获取资源。在他成为“索多汗”并控制了蒙古右翼诸部之后,他不断向明廷提出通贡请求。但每次都遭到了拒绝。
嘉靖二十年秋天(1541年),俺答派使者石天爵到大同塞正式向明廷提出通贡请求。他耐心等待,同时也表现出了友好的态度,如邀请边防军官欢宴,并将以前抢来的东西归还。此时边臣们认为同意通贡无害,只要不放松边防即可,但这份奏章最终被嘉靖皇帝打回去,再次进行议论。
兵部倾向于同意边臣意见,但嘉靖皇帝却勒令再议,最终兵部调子180度转弯,大谈“虏多诈,其请贡不可信……唯以大义拒绝之,则彼之奸谋自沮。”皇帝龙颜悦然批示:“务选将练兵,出边追剿,数其侵犯大罪,以绝彼通貢。”
此后的情况就如同前文所述,在各种曲折和尝试之后,最终是在隆庆四年(1570)九月,由于俺答钟爱孙女被夺婚配事件中的把汉那吉投奔到明朝,从而打开了与俺答通商、实现长期和平的大门。王崇古、大同巡抚方逢时联名奏请接纳把汉那吉,以此为筹码要求交出叛逃人,与俺答建立长期和平关系,此举终于让双方达成了谅解,不再有战争发生,为整个地区带来了短暂的宁静。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杨继盛这样的士大夫对于坚持原则、反对开放马市的情况,以及他们如何因为过分强调道德标准而错失了一些更好的机会。而那些支持开马市的人,如仇鸾等,却因为更加注重实用主义而获得了更多成效。这场关于是否应该开放马市以及如何处理与外界关系的问题,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曾经错误判断的事情,以及他们背后的原因及其结果。在历史长河中,每一次选择都是错综复杂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