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悲剧朱常洛之死与福王不继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人虽然学问渊博,心向国家,却往往头脑僵化,教条主义和机械思考导致了片面看待问题。他们对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不但未能以更好的方式解决问题,还给人民带来了严重危害。明朝处理俺答求贡的前后经过,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俺答求贡失败

俺答汗是明朝中后期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首领,他东征西讨、战功显赫,逐渐成为了蒙古右翼三万户实际上的盟主。自元帝北逃以来,明朝与北方蒙古族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大稳定,时战时和。南北方之间正常贸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单一畜牧业使得蒙古族人民陷于极端困境,再加上生齿日繁,用度日增,手工业极不发达,只能从汉地获取物资。一是通过和平方式,即贡市贸易;另一种就是抢掠。在北元瓦解之后,蒙古人早已丧失了进取中原雄心,他们对汉地唯一期盼就是得到那里的物资,对他们来说,无论是通贡还是打仗,都要考虑成本与收获。

俺答采取了求贡策略,但遭到了拒绝。在嘉靖20年秋(1541年),他派使者石天爵“款大同塞”,正式向明廷提出通贡请求。他在等待回复期间表现出了愿意讲和的一面,并邀请边防军官共欢宴,又严惩以前抢掠过汉人的部下,并归还所有抢来的东西。但兵部倾向于同意边臣意见,而嘉靖皇帝却勒令再议,最终兵部调子180度转弯,大谈“虏多诈,其请贡不可信”。

此后类似的故事又重复了好几次。大概都是俺答遣使求贷,被明廷断然拒绝,有时候运气好一点,可以得到边臣支持,但无论如何都过不了朝廷关。这次事件最终导致庚戌之变,也被称为“土木之变”的第二次围城事件。这次事件让我们看到,在处理外交关系时,要有足够的情景判断能力,以免因片面而误国。

杨继盛反对开马市

在这段时间内,一位名叫杨继盛的人,他曾任兵部员外郎,上书反对开马市,这个决定被许多人认为是正确的,因为它似乎阻止了一种伤天害理、丧权辱国的大坏事。但实际上,这只是表面的看法,没有深入了解具体情况,就不能做出公正评价。杨继盛坚持他的观点,即便遭到皇帝痛斥,被下狱打了一顿,然后才被降职。此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况,那些支持开马市的人,以及那些反对开马市的人,都没有真正理解这背后的政治经济意义。

尽管如此,在嘉靖30年4月25日,大同终于开始开放马市,此举缓解了一段时间内双方间紧张关系,但由于双方长期仇杀,对突然来临的和平感到难以适应,因此这个局面并未持续太久。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政权组织不够严密,加上一些民众依旧保留着抢掠恶习,使得这个短暂的小窗口无法保持开放状态。而且,在很多方面,当时人们仍然抱着那种“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偏见,这也成为拒绝继续通商的一个重要理由之一。

然而,最终打开这扇门的是一次桃色事件。当隆庆四年(1570)9月,一位名叫把汉那吉的人投奔到了明朝,把他的妻子三娘子夺走,让苦等和平契机已久的明君臣如获至宝。这份消息让宣大总督王崇古、大同巡抚方逢时联名上奏,将其作为争取实现长期和平合作的一个机会提案。如果俺答能够以此为筹码要求放回白莲教叛逃者,与清除盗匪相结合,同时建立长期友好关系,则可谓一举两得。此乃世间奇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