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物,虽然心怀忠诚,但往往因片面观念而误国。明朝处理俺答求贡的前后,便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俺答汗,是明朝中后期蒙古右翼土默特万户的首领。他在继承父兄基业之后,东征西讨,战功显赫,逐渐成为蒙古右翼三万户实际上的盟主。自从明朝建立以来,元帝北逃以后,明朝与北方蒙古族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大稳定,时战时和。南北方之间正常贸易交流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单一原始畜牧业使得靠其为生的蒙古族人民陷于极端困境,再加上人口日增,用度日增,只能通过两种途径获得汉地物资:一种是贡市贸易,这是一种和平方式;另一种就是抢掠。在北元瓦解之后,蒙古人早已丧失了进取中原的心志,他们对汉地唯一期盼就是得到那里的物资。
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通贡还是打仗,只要成本低而收获高,就选择哪种。这时候俺答做出了明智选择——求贡,如果求贡不成,还要来抢。在他当上“索多汗”并控制了蒙古右翼诸部之后,他一次又一次地伸出了橄榄枝。但每次请求,都没有得到友好的回应。
嘉靖二十年秋(1541),俺答派使者石天爵“款大同塞”,正式向明廷提出通贡请求。当时边臣们意见分歧,一部分认为同意通贡有益无害,只要不放松边防即可。而另一部分则担心俺答事后不讲信用再来犯境,因此建议坚决拒绝他的请求。然而,这个议题最终被嘉靖皇帝打回来,被勒令再议,然后兵部的大调子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大谈“虏多诈,其请贡不可信……唯以大义拒绝之,则彼之奸谋自沮。”皇帝看了之后龙颜大悦,对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下令出兵剿击。
这次事件导致边患加剧,不仅如此,在随后的几年里,每当俺答遣使求和时,也遭遇着类似的结果。大约有使臣刚到边境就被杀,或运气好一些但过不了京城关卡。一路上都是失败,没有一个能够成功带回希望。此情此景,让人感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终于,在嘉靖二十九年的六月份,当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指向战争的时候,一位名叫杨继盛的人站出来,他是一个充满激情、却又头脑僵化的人。他反对开马市,并且上了书给皇帝,上书反对开马市提出了十个不可行、五个谬误,但是他的声音却被忽略了,因为他站在的是错误的一侧,而正确的一侧,却站着那些更为狭隘的人。
经过数年的磨合,最终在隆庆四年的九月份,当一个小小的情感纠葛发生的时候,那些苦等和平契机已久的人们,如获至宝。当把汉那吉投奔到明朝,从此改变了一切。而这个突如其来的桃色事件竟然成了打开双方沟通渠道的大门,使得最后终于实现了通貢,与亲善相处,为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安宁与繁荣。这场风波,让我们深刻理解历史总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一个黑白分界线上的停滞不前。
标签: 明末八大寇简介 、 北宋被谁打败了 、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示意图 、 靖康之耻的公主们是什么下场 、 朝代历史顺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