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之:京剧票友,舞台上的春秋大梦
程之,一个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演员,从小就被深深地吸引到京剧这个古老而又精彩纷呈的艺术形式。他的祖父程颂万,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不仅精通诗词、书画、篆刻,还曾任湖南岳麓书院学堂监督(院长)。在那座历史悠久的学校里,程之耳濡目染,逐渐培养出了对京剧艺术的热爱。
1944年,当他高中毕业后考入复旦经济系时,他并没有放弃对演戏的兴趣。在复旦念书期间,他参加了由《申报》主办的一场筹募助学金的义演活动。这次演出让他结识了许多同好,并为他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5年1月1日,程之决定辍学投身于话剧界。他加入了黄佐临先生创导的大型苦干剧团,与石挥、张伐、白穆、丹妮等著名演员一起切磋技艺,这段经历成为他成为表演艺术家的基石。随后,他进入文华影业公司开始拍摄电影,一直拍到了《假凤虚凰》,在这部影片中扮演“五号理发师”,展现出了他的才华和独特风格。
1952年至1966年的十四年间,程之一路高升,在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工作期间,不断参与拍摄各种类型的影片,如《我这一辈子》、《关连长》等。在此期间,他还获得了1956年的优秀表演奖银质奖章,以证明其卓越表现。
然而,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程之遭遇了一段艰难的人生旅途。他被勒令留厂察看,并且参加所谓的小组讨论,最终在1969年被下放到奉贤劳动四年。1973年回厂后,他继续活跃在影视行业,对外公 演的话剧《春苗》,饰演重要角色“杜院长”。
1977至1980年代初期,程序起家再次崛起,这一次是因为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事实平反。当时上海掀起了一场全市性声讨“四人帮”的宣传活动中,由于他的积极参与和自编相声、小品等节目,被誉为“第二次解放”。此时期内,他还参加拍摄了多部影视作品,如《特殊任务》、《儿子、孙子和种子》、《苦恼人的笑》等,同时也涉足导戏领域,为自己塑造更多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
1994年底,再次回归银幕,为观众带来新一代作品,如《邮缘》、《开枪,为他送行》、《愁眉笑脸》等八十余部影片。此外,还有电视剧如《蠡湖烟绿》、《天下第一关》的制作,以及改编、导演电视系列像两集电视剧《名优之死》的完成,让我们见证了一个时代、一位艺人的成长与发展。
通过上述事迹,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哪个阶段,都有着不断探索与创新精神驱使着程之不断追求卓越。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表现在家,更是一位致力于将京剧艺术推向新的高度的人士,其影响力跨越几代,每一次台上跳动都是心血凝聚,每一次声音响起都是灵魂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