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阴影文徵明书法中的岳阳楼记

《明朝的黑暗与光明:文徵明书法中的岳阳楼记》

在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过了一年,政治环境变得和谐,百废待兴,他便主持重修了岳阳楼,并增加了原有的设计,刻上了唐代名士及当时人的诗文。在这过程中,他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以纪念这次重大工程。

我们来看看那篇文章是如何描绘岳阳楼的情景:

“我看过巴陵这个地方,它位于洞庭湖之上。这座湖泊连着远方的山脉,又能吞没长江,这个浩大的湖泊横亘无际,无边无涯;早晨和晚上,一幕幕变幻莫测的情景展开。这样的壮观景象,就像前人描述的岳阳楼一样完美无缺。但为什么说北边通向巫峡,南边接近潇湘,那些流浪客人和怀抱文学梦想的人们,不也会聚集于此?他们对这一片风光产生的情感,也难道不相同吗?

如果是在雨势凶猛、连续数月未见太阳的时候,当阴风怒号而大浪排空,大部分日亮星消失,而山峰隐匿于云雾之中。当商船不能航行,帆船倾覆桅杆摧毁;夜幕降临时,只剩下薄暮渐渐地消逝,在野兽咆哮声中回响。而那些登上这座楼的人,他们或许因为离家别乡、担忧他人的议论和讥笑,以及眼前的荒凉景象感到极度悲伤。

但若是春天里清新的气息充满了整个世界,上面空旷平静,没有波澜;天上的光芒普照万里碧蓝的大海;水鸟在飞翔,小鱼游动在水面上;岸边的芷草和兰花郁郁葱葱。一望无垠的一片绿意盎然。而有时候长长一条烟雾升腾而去,一轮皎洁月亮照耀千里远处浮动着金色的光辉沉浸其中静默不语,同时影子沉淀在璀璨宝石之中,与渔夫之间互相唱歌答曲,这份乐趣又从何而来?

啊,我曾经试图理解古代仁人智者的心思,或许他们对于快乐与悲伤的态度不同,但为何呢?他们既不会因外物带来的喜悦,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烦恼而深陷悲痛。当站在高位管理国家大事时,他们还是为民众所苦心忖虑;当身处偏远的地方漂泊江湖时,他们仍旧担忧君王安危。即使是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他们依然会忧虑。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欢愉呢?或许只有先预先体验世间所有的烦恼,然后再享受世间一切快乐吧?

噢!如果没有像这些真正关心人类福祉的人类,我将谁与共归于尘土?

撰写于六年九月十五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