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东城一家网红咖啡馆里,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率领的科研团队围坐在笔记本电脑旁,热烈讨论着快速射电暴的高时间分辨率探测。这群常在咖啡馆进行“头脑风暴”的人,他们是如何成为世界上望得最远的“科学天团”?
作为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不仅是“大国重器”,而且正通过系列重要进展位列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榜首。FAST提高了公众对天文的关注度,并使得宇宙一切诞生都有微弱的回响,更好地捕获这些回响。
作为全球前沿探索者,这支团队具备超强“发现力”,在引力理论、星系演化、恒星、行星乃至物质和生命起源等方面,都具有突破性的科研潜力。他们所做的事,不仅要领先世界,而且要领先历史,在天文这种基础研究领域,只有人类迄今为止没有做过的事情才是值得做的事情。
李菂曾提出并命名中性氢窄线自吸收方法,其成功揭示了微弱的星际磁场,为解决恒星形成三大经典问题之一提供了重要观测证据。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这一重大成果后,他说:“这是驱动科研原动力的好奇心。”
每日从睁眼思考科学问题,每晚刷视频网站追美食短视频,这些都是李菂为了保持专注与勤奋而采取的手段。他认为,“我们从事工作很像是在科学旷野中为后人确立一个个路标。”参与天眼建设超出了他对人生最美好的想象。
团队成员们也被这份激情所感染,他们痴迷于钻研科学问题,而周末则会聚集到不同的网红咖啡馆进行“头脑风暴”。这样的交流不仅轻松愉快,还促使大家回去赶紧查资料、读文章,最终可能开启新的研究方向或写出新文章。
如同潺潺雨声或汽船鸣笛的声音,参观者通过耳机聆听来自宇宙深处脉冲星声音。李菂说:“点燃更多人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是一线研究者的莫大快乐。”
虽然科研工作常态是一种枯燥,但他们想办法把科学做得有趣,比如将数据处理转化为音乐,将相关研究成果以画作形式呈现,或是在无目的性的游走中寻找新的想法。这让这个专业而晦涩的领域变得生动有趣,也让大家提升审美水平,同时激发新思路。
经过3年的正式运行,FAST已经催生了100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涉及快速射电暴这一活跃前沿领域。2022年,该团队发现了一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FRB20190520B,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此前14年所有其他先进望远镜正式发表事件总和还未达到这一数量,证明FAST设备优势以及该团队对科学执着探索,让人类知识边界又进一步拓展。
标签: 明朝16帝能力 、 明朝一共有多少位 、 土木堡之变后谁力挽狂澜 、 安史之乱有多吓人 、 土木堡被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