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辰大海中航行谱写自主自强的空间歌谣株洲市教育科研网专访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朱光武

朱光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总工程师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以其对航天工程和空间科学探测领域50多年的坚守与贡献,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曾主持了我国神舟飞船、各类应用卫星以及科学卫星等项目,为我国天基空间环境探测技术从无到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每日清晨6点,无论是寒冷还是炎热,一位70多岁的老者都会在他的办公室里准时开始他的工作。这位数十年如一日,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工作的老者,就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创始人之一,著名的空间环境探测专家朱光武。尽管他已经退休,但他依然保持着每天都能在大部分年轻人之前到达办公室的节奏。

朱光武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致力于推动我国天基空间环境探测技术。在风云卫星、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萤火一号等众多重要任务中,他独立设计开发了16款专用集成电路,这些电路不仅填补了这一领域数年来的空白,也为我国形成了系列并赶超其他航天强国奠定了基础。

面对辐射风险,他勇敢地直面挑战,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克服难题。他不仅保护措施有限的情况下完成仪器定标,而且还保证了技术实现和提升。这些努力不仅保障了航天员和卫星安全,还使得我国在这方面取得领先地位。

在那个没有计算机,更没有EDA软件的年代,朱光武凭借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握笔,将复杂的原理图与PCB图绘制出来。不知多少次,他因为一个新的想法或是制版工人的新建议,再次打起百分之二十分精神重新制图。他的付出换回的是宝贵的发展机会,为我们赢得了更多时间去追求更高目标。

作为一个领导者,朱光武不忘初心,对待自己的事业充满热情。他经常说:“我们一定要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断发展,精益求精。”他身体力行,一以贯之,使我们的仪器更加精确,我们对数据也有信心。他独立设计开发16款专用集成电路,不再依赖外部供应,让我们拥有更好的自主性。

同时,朱光武也是一位深耕领域的人物,他培养后辈,并严格锻炼他们。在实验室年轻后辈的手中,有半米高的手稿被称为“红宝书”,这份经验丰富的心血结晶,是后来人们学习的地方也是进步的地方。即便到了七旬高龄,他仍然站在第一线,与年轻人一起奋斗,为国家输送人才。

正是这样的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将不断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书写传奇故事。(张贤国孙越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