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金朝古韵中的中国医学之美反复探索内在的和谐

金朝古韵中的太极拳与中国医学:探索内在的和谐反复

太极拳,源自中国古老的导引吐纳术和技击之术,是中华传统武术、医学、文化的精华。尤其是经过武当山张三丰祖师系统整理后流传至今,已成为全球广泛接受的养生保健方法。近代名宿吴图南曾说:“生命在于运动”,他的每天坚持太极拳锻炼直至105岁仙逝,其夫人刘桂贞亦练习太极拳,直到104岁仙逝,他们实践证明了坚持太极拳可达健康长寿。

创造者们中有许多道士和养生家,他们深通医理易经,将其融入修炼中。而且太极与中医基础理论又与易经思想密切关联,因此二者有许多相通之处。我们将探讨二者的阴阳五行、气血脏象等方面,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在防治疾病上的应用。

阴阳五行

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古人认为阴阳变化是宇宙基本规律。中医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太极则讲“阴阳分,天地判”,指的是阴静阳动、陰息陽生;清浊二气分、陰陽相交化生万物。这一观点揭示了宇宙基本规律的一致性。

气血关系

中医认为气为血帅,而血为气母,这两个元素调和与通畅是健康关键。在练习时要以意导体,以体导气,使气血运行流畅,从而达到平衡。此外,在冬季练习不需戴手套即能保持手暖,是练习促进了气血运行的一个例证。

脏腑经络

无论中医学或太极,都强调防病治病最后落脚于脏腑功能上。通过动作导引调息吐纳,可以调整脏腑之间正常协调,以及情志状态稳定五脏六腑活动,对维持内外环境恒定的关键起作用。

情志调节

《素问》提及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认为心主喜肝主怒等情志对应各个器官。在情志变化异常导致气机失常的情况下,通过修炼可以调整此种失衡,从而达到身体健康目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