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字光武,生于1891年,河北沧州人。幼读私塾并从叔父德泰、姑丈陈玉山学秘宗拳械。1909年投师张占魁习形意拳、八卦掌。并于李景林、李雨三、好友汤士林处学武当剑、太师鞭、太极拳。1920年,在津浦铁路局任职员期间,始授武技。1928年在上海创办尚武进德会,并致力于尚武楼丛书的编撰出版。1932年受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主编《国术丛刊》。
抗战期间赴皖南任教多年。在晚年的生活中,他定居上海虹口区多伦路原张之江寓所,致力于整理遗文和编述新作。他虽然晚期双目失明,但仍能口述手划指导后学。一生精武通文,有著作28部,其中1963年的《八卦掌》一书再版发行已达百万册,对八卦掌的总结整理与广泛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姜容樵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武术家,也是文化工作者和爱国志士。他曾多次在全国各地巡展民族形式体育表演,为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在他的一生中,他编辑了许多关于中国古代兵器和 武术的丛书,这些作品至今仍然被后世尊重和学习。
他的学生中有沙国政、卢永才等人,他们继承了他的精神和技艺,将其传递给更多的人。在姜容樵先生去世之后,他留下的宝贵遗产继续激励着后来的研究者们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此外,他对待学生严格谨慎,不轻易授予他们高深的技术,以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技能。
姜容樵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文化的热爱与奉献,以及对个人修养的追求。他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信念,即使面临困难,也从未放弃过努力。这一点也体现在他提倡“业成本于德”的思想上——即通过实践来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准,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人格成就。这份坚持与勇气,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之一,让我们铭记这一切,并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