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时期的太极拳如何融入中国传统医学的魅力

唐肃宗时期的太极拳,融合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

在唐肃宗时期,一种名为太极拳的运动艺术开始逐渐流传开来。它不仅是一门武术,更是中华文化和医学的结晶。据说,这一运动形式源自中国古老的导引吐纳术,结合技击之术演化而成。经过张三丰等人的系统整理,太极拳发展成为一种全球广受欢迎的养生保健方法。

吴图南师爷曾经说过:“生命在于运动”,他的“运动”就是练习太极拳。他还提到,“我们研究养生长寿学,就是利用自身作试验,利用锻炼太极拳的方法,向‘天年’靠拢。”吴师爷坚持每日练习太极拳至105岁高龄逝世,而他的夫人刘桂贞师奶,也因坚持练习至104岁高龄仙逝,他们实践证明了通过坚持太极拳锻炼,可以达到健康长寿。

创造者与发展者们中,有许多道士和养生家,他们都深通医理和易经,在修练太極拳过程中,将其融合进去。而且,由於與易經之基本思想密切關聯,因此二者有許多相通的地方。在後續文章中,我將探討兩者的陰陽五行、氣血脏象等方面,以及對疾病防治等問題。

陰陽五行

《道德經》云“萬物負陰而抱陽”。古人認為陰陽變化是宇宙規律之一。中醫學講“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纲紀,變化之父母,是以能養百姓於無味,以勝國戰於無功。” 太極拳家則說:“陰陽分,是謂始成;天地判,是謂終存。”

氣血關係

中醫學認為氣血是構體基礎,是脏腑、經絡、組織器官活動物質基础。氣主動、血主静,這種調和與通畅是健康關鍵。而太極拳強調精氣神修練,以意導體、以體導氣,使得氣血運行平順而致平和。

脏腑經絡

無論中醫學還是太極拳,其防病治病、養生的最終目標,都要落實在脏腑功能上。中醫學中的脏腑經絡學說是核心部分,因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每個脏腑間各有專司,又互相依存,並互相制約與協調。此外,在五臟六腑與形體外窍或情志活動間也有密切聯繫,所以保持良好的情志狀態可以穩定五臟六腑正常活動。

情志調節

《素問.阴阳应象大论》說:“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中醫學認為清志活動乃以脾肺為功能基础,《素問.阴阳应象大论》又曰:“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悲胃居四海,为思肾藏精,为恐。” 情志變化異常能導致氣機失常,而我們通過練習這門藝術,可獲得身心上的平衡與安寧。在此我們會探討如何透過這些運動來改善情緒並提高生活品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