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建储之谜:奕纬与奕詝的竞逐记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道光皇帝的立储之举一直是一个令人好奇的话题。他的长子奕纬为什么没有被立为嗣君?这个问题到现在仍然是个未解之谜。道光晚年才开始思考继承人问题,他的选择显得格外慎重。这或许是因为他希望有更多时间观察和挑选合适的人选。在此之前,二子、三子的早逝使得可供选择的人仅剩下了奕纬一人。因此,在实际操作上,这样的决定似乎毫无意义可言。
从六岁起,奕詝就开始接受教育,由公忠正直著称的杜受田教授。他对学习要求极严,对于日夜授课达十多年,使得奕詝养成了贤惠正直的品质。
就在这时,一些小事发生了,它们改变了道光皇帝的心意。一则记载在《清史稿》的《杜受田传》中,清朝每年的打猎活动,让我们可以窥见那些当时的情景和态度。
有一次,当道光皇帝进行打猎时,一个机会让他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一面——那就是一个充满仁义与智慧的声音,那便是来自奕詝的声音。当听闻这些话语后,道光深感高兴,将其视作真正应当讲述的话语,这也促使他更加倾向于将皇位传给这个孩子。
卓秉恬曾经告诫自己的儿子说:“如果父王问你什么事,你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句话背后的意图很明显,因为那个孩子聪明且反应迅速,其知识渊博,只需凭借自己的才能即可压倒另一个兄弟。但杜受田却认为应该扬长避短,用特长来赢得父亲的喜爱。他对奕 詝说:“如果你的父王提及国家大事,你在这一领域远比六弟不及。你要取胜,只需当父王谈及自己年老多病,不久于世时,你什么也不用说,只是不断地伏跪流泪,以表达你对父亲真诚孺慕。”
尽管以上故事可能有些虚构,但它所传递出的信息是一致的,即通过仁孝贤惠这一旗号,最终被立为储君的是第四子——广陵贝勒·依託(阁尔登),而不是才华横溢但急切表现自己的大哥依託(弘暾)。
1846年的6月16日,是一天关键决策被做出。当时,小纸条上的满汉文字记录着“四子依託立为太子”,同时另一张纸条上写着“六子依託封亲王”。紧接着,便有两层颜色略有深浅差别黄色的纸包裹起来,其中一层黄色背面用红笔书写着日期,并由亲手签名。而外层黄色背面则用红笔书写满文“万年”字样,再次签上了名字。三面的启扣处都贴上了封条,上方还有亲笔签名以及“二十六年立秋”的字样。这两份匣中的遗书和遗训至今仍保存完好,是唯一能够展示清代秘密立储制度实物,也体现了它重大价值。
最后,当道光驾崩后,他指定的小阿哥最终成为了新一任皇帝,即咸丰时代开端。
标签: 关于朱元璋的历史事件 、 明朝灭亡最后的几天讲说 、 土木堡明朝最耻辱的一战 、 土木堡之战阴谋 、 明朝土木堡之后兴盛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