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崛起时,都渴望四方之国来朝。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登基初期,就派使者携带国书赴日本,以表达两个意图:一是希望他们来朝贡;二是要求解决扰乱明朝的倭寇问题。然而,当使者的国书抵达日本后,却遭到了冷遇。除了没有如期而至的朝贡,还有更令人愤怒的一幕——日本人竟然砍下了使者的脑袋。这份耻辱让朱元璋深感恼怒,他扬言要发兵征服日本。
面对朱元璋的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回信以不卑不亢之态度相应。这封信既给予了“天朝”面子,又暗含着强硬的立场。小小岛国敢于杀死大明使臣,这背后隐藏着两次历史巨变:南宋灭亡和日本抗击蒙古入侵。在南宋灭亡前,中国曾是日本仰慕的榜样,但随着蒙古人的兴起和忽必烈征讨、日本开始怀疑并最终摒弃了崇拜中华文明的情结。
尽管百年之后汉人重建国家,但在当时的人们眼里,新的明王朝已经失去了继承正统华夏文明的地位。朱元璋看待日本时,只能视其为一个“无道民为贼”的角色,而非真正参与中华大统争夺者。而对于此种态度,对方则认为自己比起新生的清晰地位,更有资格继承传统。
双方剑拔弩张,最终未能爆发战争。在追寻历史深处,我们发现,此举可能基于战略眼光,以及对抗中国海上力量有限、无成功记录这一点。此乃执掌岛内江山者所见,也许还有一层更深沉底气支持这一决策——即便承认自身实力不足与胜过中国相匹敌,但料定皇帝不会轻易踏上远征蒙古军队都难以企及的事业,所以这只不过是一场空谈罢了。
果然如此,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不论何种挑衅或诽谤,无论如何激昂或凶猛,大明皇帝始终未曾行动,只是在留下的文献中,用丹书铁券确立了将来不再侵犯这个小岛之政策。这一切,或许只是因为找回了一份尊严—既然对方自称臣于我,那么我也就宽容一些,不再追究过去事宜。不过,从另一角度看,这也反映出大明时代,即便国家强盛,对外扩张欲望依旧存在,但实际行动却因各种原因被限制,使得两国之间出现一种类似均势的情况,即便力量悬殊,也缺乏足够动力去进行全面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