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两个阶段的朱元璋逐孟子原因探究

在洪武五年的某个日子,朱元璋正在翻阅《孟子》时,他忽然间愤怒了。随后,他命令将孟子的牌位从孔庙中移除,并且严厉地说道:“有敢于谏言而不敬的人,我将以此罪处之,再令金吾卫士射杀他。”接到这个圣旨,全朝文武官员都感到惊慌失措。

朱元璋对《论语》情有独钟,对孔子怀有极高的尊敬,而孟子则是发扬孔子的仁义思想,被视为“亚圣”。那么,为什么他会如此憎恨孟子呢?归根结底,这主要由两个方面原因决定:首先,朱元璋个人经历使他对文人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其次,是由于他的文化背景和对知识分子的本能抵触。

朱元璋出身贫寒,从放羊到当和尚,再到小军官,最终成就大将领,一步步掌握了国家大权。他深知自己缺乏学识,要统一文人的思想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通过文化手段。然而,他天生对文人、文化持有一种本能的看法,即便是在处理案件时,也表现出了这种态度,比如他曾下令用木板做案桌,以免秀才们磨损物品,使他们变得更加坚硬,不易破坏他的办公用品。这表明,在朱元璋眼中,文人们并没有太多的地位可言。

孟子的“民本”思想让朱元璋感到不安。众所周知,孟子提出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这意味着人民的地位、国家利益比君王更重要。作为国家统治者应该为了人民服务,为江山社稷着想。而与孔子的提倡“仁”相比,“民”在孟子的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孟子认为,如果天子想要得到天下的支持和长久,就必须实行仁政,用爱心待遇百姓,不要强加给他们厌恶的事物。他说:“得其民有道,则得其心;得其心,有道,则所欲,与之聚之;所恶,不施尔也。”

在《离娄下》篇章中,孟子阐述了一种关于君臣关系的相互依存观念:“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意味着在孟子的眼里,没有绝对的皇帝权威,而是谁保护好人民谁就是真正的主人。如果一个领导残害百姓,那么这个领导就不是值得拥戴的人。这类领导即使掌握了天下,也应该被推翻,因为这是为民除害的事情,就像周武王推翻殷纣王一样。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Son Zhi并不鼓励百姓盲目服从一个单一的人物,而是建议他们效忠那些真正关注人民福祉的领导者。

孝定的“民本”思想完全基于平凡百姓角度告诉国王应该如何行动以及不应该怎么做,这对于一个自认为流氓无赖却意外成为皇帝的大人物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刺激源泉。此外,由于自身文化上的劣势以及形成的情感嫉恨,对知识分子的自然排斥,加上一些其他因素,最终导致了开头那场事件发生。但尽管Son Zhi只是儒家中的第二圣,却拥有崇高的地位,因此,即使是皇帝也不应轻易玷污他的名声,所以很快恢复了他的牌位,但同时又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削弱他的影响力,比方删去三分之一左右书籍内容,让它显得空洞无力的结果,就是一种心理打击的手段。不过尽管如此,对于那些崇拜Son Zhi的人来说,他们仍然不能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他们找到了一个借口——根据星象预测——向皇帝解释这是因为逼宫鬼神作乱才不得已这样做,并最终迫使Son Zhi恢复原状,但实际上已经成功地消除了许多可能挑战自己权威的情况。

标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