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袁崇焕被揭露为阉党余孽

阎崇年对袁崇焕的评价颇高,将其塑造为正义、正气的化身。然而,相关史料显示,袁崇焕与奸臣魏忠贤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他对魏忠贤进谄言、修生祠,并声气相应;他与阉党中坚分子有莫逆之交,而且被指控认魏忠贤为干父,并受其指使一手操办了给后金努尔哈赤吊孝事宜。

为了厘清这些问题,我们先从一道天启的上谕入手。天启在上谕中指出,袁崇焕辞职完全源于他自己的失误,上谕内容如下:“得旨:袁崇焕谈款一节,所误不小,朕不加谴责,尚著叙赉分明,念久在危疆姑使相准耳。恩典出自朝廷,霍维华何得移荫市德,好生不谙事体。”这表明 袁崇焕“宁锦大战”前搞的议和,其实是中了皇太极缓兵之计,为此付出了放弃策应友军和盟友的代价,但最终却陷于全面的被动。

《明史》记载,在“宁锦大战”之后,被说成是遭阉党陷害,可是“陷害”的阉党里,却有中坚分子让荫于他。这不能说明什么呢?是阉党陷害他,是阉党分子在为他鸣不平?实际上,这一直是许多史书讳莫如深的问题,以《明史》为例,不仅基本回避不谈,而且还以“被阉党陷害”来遮掩粉饰。

《明熹宗实录》记载,在天启七年四月,有清楚记载:蓟辽总督 阎鸣泰、巡抚袁崇焕疏,请于宁前建祠,更名懋德。这是在“宁锦大战”之前,而不是像《明史》那样的安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伙同一起请求修建魏忠贤生祠,这显然是在巴结魏忠贤,与其说是一种不得已,不如说是一种早就开始的事实。这种行为,无疑暴露了他的政治立场和个人品质,对照原来的评价,那些称赞浩然正气的话语似乎变得有些过时或甚至荒唐起来。

因此,当我们反思历史人物时,就应该基于更广泛且可靠的历史资料去重新审视他们,而非仅凭传统观点或部分记录进行简单地褒扬。此外,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斗争,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及其活动,从而形成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地历史认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