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禁犹如一道长城阻断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对中国历史进程造成了深远影响是中国在全球潮流中落后的重要标

艾跃进指出,明朝海禁长达200多年,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被动跟随而非积极前行的重要原因。自明初至晚期,海禁政策反复推行,形成了封闭自守的国策。这一做法,不仅是明朝首次大规模实施海禁,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步骤,从全球化转向孤立主义。

朱元璋对此持有强烈态度,他不仅放弃了宋元时期商业相对自由的传统,更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这些措施与他的思想紧密相连,即使在日后的岁月里,这些政策也未曾改变。

为了确保这一方针得到贯彻执行,朱元璋将周边国家列为“不征之国”,以免子孙后代因私欲而耗费国家资源。在这样的指导下,他不断颁布更为严格的海禁命令,如洪武十四年、十七年等,每隔几年的时间都会重新强调这项规定,以防止违规行为发生。

《明实录》和《国权》记载显示,朱元璋对于这个问题非常敏感,每两三年就会发布新的海禁令来加强控制。这种长达200余年的海禁政策,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沿岸居民只能选择私自出海,或沦为盗贼。而利玛窦等外国人眼中,这些所谓的“朝贡”实际上是由明朝支付给他国以换取安宁,这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经济上的依赖性。

由于这段期间内,人们基本上与外界断绝联系,加之重农抑商和无知世界局势,而西方国家正处于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兴起阶段。然而,由于明朝内部缺乏开放性的环境,其发展停留在农业文明阶段,只能目睹西方迅速崛起,无力参与或影响世界潮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