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跃进指出,明朝海禁持续了近两百年,这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遵循世界潮流的重大阻碍。自明初至晚期,海禁政策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强化,使得明朝成为了实施大规模海禁的前所未有时期。这种严格的控制措施不仅影响到了经济发展,还加速了中国文化与西方交流隔阂,从而推动了社会停滞和思想封闭。
朱元璋对此持有坚定立场,他将周边国家划为“不征之国”,旨在避免无谓的战争消耗国力。此举也体现出了他重农抑商、户籍管理严格以及对外交往限制的思维模式。在他的统治下,“片甲不得下海”的规定成为常态,对沿海居民生计造成极大压力,导致许多人私自出海或转向盗贼生活。
《明实录》和《国权》记载,朱元璋每隔几年便重新颁布更为严厉的海禁令,如洪武十四年、十七年等。这一连串政策反复推行,无疑是在不断加固封锁门户,不仅延续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也深刻地影响着当时及后世人的观念和行为。
随着明朝结束并衰落,其背离世界潮流的一步已经不可逆转。在利玛窦来华之前,我们曾领先于西方,但随后的闭关自守使我们错失了解新世界的大好机遇。而西方国家正处于新航路开辟与资本主义兴起的关键时期,而我们则陷入沉睡之中,只能目睹其他文明迅速发展壮大。
因此,可以说,尽管朱元璋及其继承者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巩固其统治,但最终却是给自己带来了深远且不可挽回的损害——失去了跟上时代脚步、适应全球变迁的大机会。
标签: 明末朱元璋后代 排行 、 明朝土木堡之变客观原因 、 土木堡五十二将名单 、 土木堡损失其实很少 、 土木堡之后第一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