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6位帝王的继承人守护着海禁这如同一道长达200多年的沉默之墙阻碍了中国与世界潮流的交流与融合

艾跃进指出,明朝持续了200多年的海禁政策,是中国长期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关键因素。自明初至晚期,海禁政策不断被强化和复制,使得明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实施大规模海禁的第一个时代。这种长达数百年的封闭策略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其走向自满与孤立奠定了基础,并标志着中国与国际社会脱节的开始。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不仅放弃了宋元时期对商业相对宽容的态度,还推行了一系列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和重农抑商措施。海禁自然成为他统治思想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指导下,他将周边国家列为“不征之国”,以免无端消耗国力。这一决策导致沿岸居民生计受损,有人违法私出海,反而加剧了政府需要不断强化海禁令的情况。

《明实录》和《国权》记载,朱元璋每隔两三年便会重新发布更为严格的海禁命令,如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等,这些命令几乎贯穿整个明朝时代,对中国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期间,大量的人们只能选择私底下航行,最终变成了盗贼。而且,由于成本高昂,每年用来购买外交平安和维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大笔资金,从未真正用于提升国家实力或促进经济发展。

利玛窦此次访问见证了这一现象,他认为这些“朝贡”实际上是由华夏文明向世界传播,而非其他国家向华夏臣服。这表面上的顺从掩盖了一种深层次的问题,即由于缺乏开放视野,一直以来中国都在失去与外界交流互鉴的机会。

相比之下,在这个时间段内西方已经迈出了开辟新航线、殖民扩张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步伐,而我们的文明则停留在农业阶段,只有苏杭地区出现资本主义早期迹象,但受到重农抑商及严厉封锁政策所阻碍无法进一步发展。

总结来说,随着历史眼光回望,我们可以发现,那段时间对于我们了解世界局势以及进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那一时期对于贸易和文化交流关闭的心理状态,我们错过了一切可能带来的好处,同时也错失了解外部世界变化趋势,从而逐渐落后于全球潮流。此事件虽小,却影响深远,是我们理解当时及今日历史的一个窗口,让我们思考:是否该继续遵循前人的脚步,或许应该探索新的路径,以适应现代社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