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自视为勤勉、努力和责任心重的君主,他经常对子女和臣下夸耀这一点,并以此感到骄傲。同时,他也自称是最严格的父亲,特别喜欢被认为伟大父亲的形象,这一点在历史记载中多有所见。
他以儒家思想作为教育内容,对于选派皇子的老师也极为谨慎。在《明史》中记载:“明初特重师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诸王傅亦慎其选。”这些教师性格坚定、原则强烈,如果皇子不听从教育,不仅会受到严厉责备,有时甚至会体罚。
除了书本和老师以外,朱元璋还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皇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经常让他们出城下乡,接触农村生活,就像当代人小学时期进行的“军事拉练”,目的是培养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1376年,在送别诸皇子时,朱元璋说:“今使汝等于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因道途之险易,知鞍马之勤劳;观小民之生业,以知衣食之艰难;察民情之好恶,以知风俗之美恶。”
朱元璋对于反腐防变,对子女非常关注,他亲自带领世子走访农家,看看农民居住饮食条件和日常生活;在大内辟地种菜,让诸皇子现场学习告诉他们“此非不可起亭馆台榭为游观之所”。“一次外出路见一小僮,小小年纪供人役使奔来走去汗流不止,就领进宫,把诸皇子都叫来指着这孩子说:‘此小僮与尔等年相若已能奔走服役。尔曹不可恃年幼怠惰不学。”’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晚年的朱元璋面对诸皇子曾就自己如何一个君主做了如下自我鉴定:“吾持身谨行汝辈所亲见。吾平日无优伶瞽近之狎,无酣歌夜饮之娱……”
这样的治国理念虽然表面上似乎很正直,但实际上却无法抵御权力的腐蚀,最终导致了他的权力欲超过了道德操守,使得他的帝制极权成为腐败的一个温床。这也是为什么即便他如此严格地教导自己的儿女,也不能保证帝国能够永远保持纯洁与正直,因为制度问题往往更重要于个人意志。
标签: 明朝土木堡之变客观原因 、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 、 土木堡之变中的女性 、 明朝 后还有 没 、 土木堡之变蜡像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