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明朝以言论自由著称,其特点是推行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提意见,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后宫琐事,只要你有想法,都能大胆说出来,不必担心得罪皇帝。在明朝,即使最残暴的君主也不愿背上“昏君”、“杀谏官”的骂名,因此言官们往往只需凭借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就能极尽耸人听闻之能事。
他们关心的并非所论是否属实,而是能否凭借刻薄的言辞哗众取宠,一举成名。看看明朝的名臣,如海瑞、杨涟、左光斗、张璁、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等,大多数都曾被这些言官“骂”过。如果没有这些言官,真不知道还能不能正常运转。
给人“挑刺儿”是最容易的事情,再完美的人,也能挑出个毛病。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七大姑八大姨家的事,都总能和你联系在一起。你在位时骂你,罢官后还要骂你,活着骂你,死了还要骂你,这好像不把你搞臭,就显不出这些言官的水平。
明亡于万历皇帝的说法由来已久。大家之所以有此观点,是因为万历皇帝30年怠政,上到六不做,从郊祀庙礼,不参与朝政,不见访客,不批奏折,不讲学问。这也许与被语言攻击有关。
敢于直接对皇上进行毫不留情地指责,在中国历史上,以明朝为最为突出。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就写了一篇《酒色财气四箴疏》,几乎就是对万历皇帝指着鼻子破口大骂,把他描绘成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力懒惰……简直是个五毒俱全、一无是处的皇帝。在我们看来,这不是进谏,而是一种人身攻击诽谤侵害名誉。但万历皇帝最后给他的处分不过是革职为民。
从那以后,对这种群狼式围攻暴风雨式谩骂,无端侮辱高级文武的大臣,更是不计其数。而且,他们甚至连革职都没得到。这让万历皇帝选择了沉默选择了躲避选择了“六不做”,任由他们去继续发泄怒火。崇祯时期虽然危机重重,但袁崇焕照样被“骂”,乃至被凌迟处死后,还有更多的话语继续追随而来。当清军入关,小王朝成立,有几十万军队还有半壁江山,那些仍然专注于内部斗争中的士兵和将领,并未放慢脚步反击敌人的步伐,而是在这紧要关头,又开始了一场新的内讧战役。到了这个程度,只剩下灭亡一途可选。而孔子的警句:“苛政猛于虎也!”在这段历史中,被那些无休止的声音淹没,使得真正的问题和威胁无法得到解决,最终导致整个帝国走向衰败。此种情况或许值得我们的深思细考。
标签: 于谦明朝 、 中国古代 名字大全 、 土木堡之变和萨尔浒之战 、 土木堡明军遗骸 、 中国各朝代制度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