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被骂死的君主:万历皇帝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以言论自由著称,推行了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自由提意见,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后宫琐事,都能毫无顾忌地表达。然而,这种言论自由也带来了极端的批评和谩骂。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是最残暴的君主也不愿意背上昏君、杀谏官等负面名声。
因此,明代言官们立论偏激,语言夸张,以至于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能够凭借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哗众取宠,一举成名。哪个名臣没有被这些言官“骂”过?海瑞、杨涟、左光斗、张璁、高拱、张居正等人都曾经受到了他们的攻击。
给人挑刺儿是最容易的事情,再完美的人,也能挑出个毛病。陈谷子烂芝麻的事,都能和你联系在一起。你在位时骂你,罢官后还要骼你,活着骼你,死了还要骼你,这样不把你搞臭,就显不出这些言官的水平。
很多人认为明朝亡于万历皇帝,因为他30年怠政,“六不做”,表现有所谓的“六不做”,就是“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但其实也是因为被言官骼成这样子的。敢于直接对皇上进行毫无留情地破口大骂,在中国历史上,以明朝为最突出。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就几乎指着鼻子破口大骂,把万历皇帝描绘成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懒惰……总而言之是个五毒俱全、一无是处的大帝。而且这种进谍不是进谍,而是一种人身攻击诽谤侵害名誉。但最后给他的处分不过是革职为民。
从那以后,对万历皇帝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不绝。对这种群狼式围攻暴风雨式谩骣,不管怎样都没了脾气,只能装聋子都不理睬。这就是崇祯时期危机重重,最终一根救命稻草袁崇焕照样被“戏弄”,乃至凌迟处死后,还有人继续“戏弄”。清军入关后,小王朝还有几十万军队,有半壁江山,但那些仍然专心对付来势汹汹敌人的,而不是专心应对内讧。这到最后只有灭亡份儿了。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在明朝,这些说客如同苛政猛于虎。在这场战争中勇敢的人都给予了台阶,大明帝国靠什么支撑?勇于进谍尽人臣之责本佳,但放纵奖罚失去界限逐渐扭曲了一切,使得这个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行。这也许值得我们借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