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明朝以言论自由著称,其特点是推行言官制度,大臣们可以自由提意见,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后宫琐事,只要有想法,就能说出来。明代言官的立论往往偏激、夸张,他们关心的是是否能凭借刻薄言辞哗众取宠,一举成名。
如海瑞、杨涟、左光斗等人,都曾被这些言官“骂”过。大明帝国如果没有这些言官,真不知道还能不能正常运转。给人“挑刺儿”是最容易的事情,再完美的人,也能挑出个毛病,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七大姑八大姨家的事,总能和你联系在一起。你在位时骂你,罢官后还要骂你,活着骂你,死了还要骂你。
明亡于万历皇帝的说法由来已久。大家之所以有此观点,是因为万历皇帝30年怠政表现有所谓的“六不做”,就是“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万历执政前10年,是明朝一段辉煌的时光,但为什么突然要“六不做”呢?其实也是被言官骂成这样子的。
敢于直接对皇上进行毫无留情地破口大骂,在中国历史上,以明朝最为突出。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疏》,几乎就是对万历皇帝指着鼻子破口大骂,把他描绘成好色、贪婪、残暴、中庸无能、一无是处。但最后给他的处分不过是革职为民。
从那以后,对这种群狼式围攻暴风雨式谩骂,不仅没了脾气,还选择装聋子,不理睬。而那些后来的官方,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这导致崇祯时期危机重重,最终导致清军入关,小王朝覆灭。此刻,我们回望过去,那些文人的狂热与愤慨,以及他们对于权力的极端追求,看似高尚,却也让我们不得而知:勇于进谏是否真的能够造福国家?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但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些苛政和猛虎似乎并没有真正起到约束作用,而只是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政治混乱。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即便是在充满争议的历史环境中,被誉为勇士或英雄的人物,也难免会遭遇某种形式上的排挤或打压。而这背后的原因,或许就在于当下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之间存在深层次的冲突与差异。
标签: 明朝一共有多少 、 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多大 、 金朝灭亡十倍于靖康之耻 、 为什么清朝能打败明朝 、 422个 顺序表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