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将长城终点定在嘉峪关反复设立南京为都

明朝为何将长城终点定在嘉峪关?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索历史的奥秘,一起看看吧!西域是汉代以来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根据《汉书·西域传序》的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面止于玉门、阳关而与汉接壤,西面则以葱岭为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一个管理机构,这标志着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开始了正式的政治联系。

这个管理模式和相关政策因为有效地维护了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良性的关系,所以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比如唐朝曾经设立过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广大的地区。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到清朝彻底降服准噶尔汗国为止,大约九百多年间,没有任何一位皇帝能够再次踏足这片土地。

那么为什么明朝没有染指这个区域呢?原因主要有两点:

明朝军事重心在北方

建立后的明 朝退居漠北蒙古势力依然是最大的威胁,即“边境之祸,遂与明始终”。所以为了对付时刻虎视眈眈的敌人,大明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因此,对待这些国家往往采取以安抚为主,以管制为辅的手段。

收敛性治边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是一个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因此其为了维持庞杂官僚集团,就采取向内紧缩政策应付纷至沓来的内部问题。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闰九月颁布《皇明祖训》中,他告诫后代子孙们四方诸国和部族,都偏居一隅,与我国隔着崇山峻岭和汪洋大海。得到他们的人民和部族,也没有办法实施有效控制和管理。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加上缺乏正确理解并运用正确策略来处理与这些国家关系的大环境,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使得尽管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但大明仍未能进一步扩展其版图,将长城终点定在了嘉峪关。这也反映出,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大明选择了一种更安全稳定的外交策略,而不是试图通过军事力量去征服或占领更多领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