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牛的长城终点为什么偏爱嘉峪关

明朝为何将长城的尽头设定在嘉峪关?下面我们一起探究这一历史之谜。西域自汉代起便是人们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汉书·西域传序》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以玉门、阳关与汉接壤,而葱岭则为其界。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中国新疆轮台县东南)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并颁行朝廷号令,使得西域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臣属关系得到确立。

这一管理模式和相关政策因其有效地保证了边疆各族人民和中原王朝之间关系的良性发展,因此成为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效仿的范例,如唐朝曾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广大地区。不过,从安史之乱爆发至清朝彻底降服准噶尔汗国,这段时间内,中原王朝未踏足西域长达九百多年。在此期间,最可能重新进驻的是明代的大明王朝,但尽管明太祖八征沙漠,大成祖五征沙漠,其实并未产生过将西域收入囊中的想法或行动,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因为明军事重心主要放在了北方。建立后,由于蒙古势力依然威胁着边境,因此明 朝根本无暇顾及远方;因此,对待外部诸国采取以安抚为主,与管制相辅的策略,以期望他们能够牵制住鞑靼、瓦剌等敌人的侵扰。

其次,是由于收敛性的治边思想。作为一个高度集权且官僚集团庞大的帝国,大明并不需要也不敢轻易扩张,更不愿意投入巨资去经营遥远而资源匮乏的地方。

再者,还存在缺乏正确理解West Asia观念的问题。当时人们对于West Asia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差异认识不足,加上儒家文化与游牧文化间巨大的差异,使得民众对这个区域持有偏见,即认为那里的人民野蛮,不值得被同化或者影响到。这使得当时的人们对包括现代中国甘肃省嘉峪关在内的一些地区持有一种“戈壁千里”、“荒凉”的刻板印象,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实际介入该区域的情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考虑到这些因素后,大 明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去真正地经营这片土地。而嘉峪关作为一座重要的战略要塞,它更符合当时国家安全需求以及防御策略,为何选择这里作为终点,只能从这样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历史选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