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在位时期,北方边境呈现出一片相对平静的景象。这份暂时的宁静得以维持,是因为阿鲁台在东蒙古人的领导地位遭到明成祖五次征讨的破坏。随后,部落领袖之间出现严重对立。当朱棣去世时,阿鲁台已陷入困境,因为瓦剌人重新振兴,并由脱懽(死于1439年或1440年)领导,不断侵扰他的领土,这迫使他向东迁移。这种情况导致了蒙古联盟的分裂:阿鲁台统率东蒙古人,而脱懽则掌控西面的瓦剌诸部落。双方持续交战,阿鲁台面临来自他所控制兀良哈惕各卫的蒙古挑战。在明仁宗、明宣宗统治期间,每年都有纳贡使团前往北京,与中国保持联系,同时也通过丝绸、缎子等珍贵礼品与之回报。然而,由于阿鲁台弱势无力,他无法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盟友。此外,由于他的无能,兀良哈惕蒙古人被激励,他们不定期威胁中国边界。在宣德三年(1428年)十月,当这些部队袭击中国领土之际,恰好明宣宗亲自率3千骑兵视察边防,并成功击退了敌军。此后,明宣宗对边防作出了调整,在开平卫南侧建立了一些城市防御工事,并将其交由薛禄负责指挥。在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当工事完成之后,薛禄建议集中力量加强此处防务并放弃前沿戍区,以简化供应线。但这决策后来被认为是一个重大战略错误,因为它暴露了数百英里的区域给敌人,同时限制了军队行动,使他们逐渐采取守势。
同时,在西侧方面,瓦剌已经变得强大,并在宣德六年(1431年)击败了阿鲁台。这场胜利促使兀良哈惕再次发起进攻,但未能取得成功。在母纳山之战中,即宣德九年的九月,被脱懟杀害后的那一年,也先继承了瓦剌领导权。他野心勃勃,将试图在蒙古腹地建立瓦剌部落霸权,从而彻底改变局势。当也先死于1455年的那一刻,他留下的遗产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决定了接下来的历史走向。
标签: 中国只有四个大一统王朝 、 土木堡之变为什么打不赢 、 中国历史朝代顺口溜快速背诵口诀 、 明朝灭在谁手里 、 土木堡之变随军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