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
在远古时期,中国被称作“华夏”,这个名字源自古代华夏民族,他们是中国早期最主要的民族。华夏地区包括黄河流域和周围地区,是当时文明发达、农业发祥地之一。在那个时代,人们通过耕种、渔猎等方式维持生活,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这些联盟后来演变成国家,如殷商、西周等。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不断发生战争。这一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小王国都有自己的称呼,如楚国、齐国、晋国等。这些地方性的名称反映了当时政治分裂的情况,但同时也是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汉两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将全国统称为“天下”。他还实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政策,比如铸币制度和度量衡标准化,从而加强了国家的一致性。但是在此之前,每个不同的王朝都有自己对外交往的命名方式,比如“赵”、“燕”、“魏”等,这些都是当时各自政权所使用的地理位置或特征来命名的地方。
三國兩晉南北朝
到了三國時期,由于曹魏、蜀漢、三國之間不断戰爭,這個稱呼並不統一,而是由於戰亂造成地域狹窄,所以每個國家依舊有自己的名稱。而在後來的東晉南朝時期,由於北方多次侵擾,一直到唐初才重新統一為中國,因此這段時間內對中國的稱呼仍然是不統一且多變。
隋唐至宋元明清四大帝制
隋炀帝开创新的大业,即使只是短暂,但他的统治范围确立了一个新的概念——中华帝国。在唐代,因为长安成为东亚乃至整个世界上最繁荣的大都市之一,所以它被广泛认为是代表全中华的人民中心。此后的宋元明清四大帝制虽然也有各自独立的时候,但他们都承认自己为中华帝国的一部分并且尊重这一传统身份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