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明未四大奇案的背后自然原因时,我们不能忽视王夫之的史论研究法。他的著作,如《读通鉴论》、《宋论》、《春秋家说》、《春秋世论》和《续春秋左氏传博议》,都体现了他对中国历史进行整体研究的努力。王夫之注重从历史的根源出发,通过辨伪、考证、综合与归纳等传统方法,以及移情、心理学和将历史环境与意境结合考察的方法,实现了对传统史学方法的一次重大突破。
明亡清兴这段历史教训,使王夫之深刻感受到了危机、时代和使命感。他将治史的目的定为济世救国和经世致用。在完成《读通鉴论》后,他对自己的写作目的与方法进行了剖析:“编中所论,推本得失之原。” “鉴岂能为功于我哉!故論鉴者,於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於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其得也,而必思易其迹而何以亦得;其失也,必思就其偏而何以救失,以可為治之資,不僅如鉴之徒悬于室,无與κ之一者也。”
对于如何进行正确地理解并利用过去的事物,这是王夫之本人研究历史的心愿。他认为:“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大略不著,用后人欲得其中有成败善恶各类事实效法无由,则又恶用史为?”因此,他追求的是“推本得失之原”,要明白为什么会“得到”什么,又怎样去“获得”,同时也是要知道为什么会“失败”,以及如何去“修补”。
在《读通鉴论·叙论末》中,王夫 之总结了自己写作史家的态度:“引而伸之,是以有論;浚而求之,是以有論;博而證之一,是以有論;協而一之,是以有論;心 得 而可以資人通 是 以 有 論 ;道無方,而位物于有方:道無體,以成事 之 有體。”这里,“道无方”意味着没有固定的规则,“位物于有方”则是根据自己设定的规律来安排事物,“道无体”指的是没有固定的理论框架,只是在具体情况下形成一定模式或趋势。
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协调一致性,即使用一种整体观念看待一切,并且通过引申、深入探究及广泛验证这些观点,然后再协调所有不同的意见成为一个完整系统。这正是 王夫 之 的 史 论 研 究 法 的 特征。“协 而 一 之”强调的是把看似杂乱无章的事实统一起来,从宏观角度审视单个事件或制度,同时考虑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情况。
王府三的大贡献之一就是他对于古代政治人物的心理状态及其心态分析具有独特见解。他提出了一个关于如何评价古代人物的问题: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智慧解决问题?是否能够从容应对困难?他还提出了一种特殊的情景——设身处地地进入古人的生活环境,与他们共享同样的忧患与挑战,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决策过程。
最后,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探寻明未四大奇案背后的自然原因时,可以借助到 王府三 的这种全面的视角,将个人情感融入到整个社会背景中,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些事件及其影响,并且从中汲取宝贵经验,为当前乃至未来提供指导。
标签: 明朝的十二位 列表 、 24个朝代顺序表时间 、 明朝十六帝王 、 明代英宗朱祁镇的故事 、 明朝年历表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