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石悦免费阅读盖房救穷的明太祖

我曾翻阅过《明太祖实录》,那厚重的卷页记录着洪武七年的秋风,朱元璋的圣旨如同秋风中的落叶,无声而又不容忽视。第92卷中记载,农历八月,那位开国皇帝给南京的官员下了一个命令,让他们在空闲之地建造260间瓦房,为无家可归的人们提供庇护。仅仅一个月后,他又向上海(当时称华亭县)的官员发出了一道相同的圣旨,要求对宋朝留下的居养院进行翻修,将其开放给那些没有住所的人们。这两项试点行动迅速得到执行,使得朱元璋欣慰满怀,他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在当年年底,又下达了更为宏伟的命令:“令天下郡县访穷民,无告者,月给以衣食,无依者,给以屋舍。”(《明太祖实录》卷93)他要求每个地方都能照顾好那些没饭吃、没衣服穿和没房子的百姓。

北宋时期,首都开封设立了四处名为“福田院”的公共住所,每个福田院有几百间房间,这些地方接受流民、赤贫家庭成员以及无人照顾的老人,不论居住多久都免费。食物也一律供应,其中政府提供一日三餐。而到了南宋,这些福田院消失了,但被替代成了更加专业化和周到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在这些机构中,有安济坊专门承担慈善医疗工作,而漏泽园则负责安葬无人认领尸体的情况;至于居养院,它们则致力于提供住房保障,即让遭受自然灾害或无家可归的人获得避难所。

明朝初年,则是做到最完美的地步——甚至有些许理想主义色彩。在那个时代,上任伊始就深知穷人的痛苦,是小农出身且亲身经历过困顿生活的小农出身皇帝朱元璋。他知道什么叫饥肠辘辘与没有家的滋味,因此在成为皇帝后,便坚持让手下的官员确保全国所有没有饭吃的人能填饱肚子,也要保证所有没有房子的居民能拥有自己的家。正是因为这样,他在洪武七年八月,对南京发出了盖260间瓦房供有屋未得者的指示,并紧接着对上海(华亭县)发出了修复旧居养院并开放予需用之人的指示。

随后的执行结果使朱元璋感到满意,因此他在同一年底,又发布了一项更广泛的大规模计划:“令天下郡县访穷民,无告者,月给以衣食,无依者,给以屋舍。”(《明太祖实录》卷95)这意味着对于无法自理的人,将会每个月得到基本生活用品;对于完全失去依靠的人,则会得到房屋。而这一切都是中央及各省级行政部门共同努力实现的一大目标。

尽管这个要求看似遥不可及,但朱元璋坚定地说:“尔等为辅相,当体朕怀,不可使天下有一夫之不获也。”(《明太祖实录》卷95)你们作为我的助手,就要理解我的心情,我绝不会放弃帮助我的百姓,让他们陷入饥饿与无家可归的情形中。虽然他的要求可能有些高超,但他的愿望却充满了仁爱与关怀。在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君主,却只有他一次强迫官员全国范围内帮助穷人盖房子。这位开国皇帝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担当,为史书留下了一笔生动而温暖的话题。此刻,我仿佛听见远古时代的声音回响,一种希望、一种救赎,一份温暖,如今仍然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思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