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的经济体系中,金银比价的波动对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宋朝时期,金银比价经历了显著的变动,而明朝则见证了一系列复杂的金银价格关系变化。在明初阶段,黄白两金属之间的大致比例大概位于一比四到一比五,但随着外部世界大量白银涌入,这个比例开始发生转变,使得整体上的趋势是白银价值相对下降。到了明末阶段,比价甚至达到了一比十或更高。此外,这种白银流入也为商业活动带来了积极效应,同时却也引发了严重的问题,如“白银危机”,最终导致了国家经济崩溃。
历史数据显示,从洪武元年(1368年)起,一两黄金兑换五两白silver; 洪武十九年(1386年),这一比例略微上升至六两;再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回落至四点八两;接着宣德元年(1426年)又增至七点五两;成化十七年(1481年)稳定在七两;弘治十五年的调整使其接近九两;嘉靖九年的调整让之回到六兩;而隆庆六年的数据显示,再次回升至八兩。而到了万历四十八年的统计中,也保持在八兩水平,不幸的是,在崇祯八年的记录中,一両黄金竟需交换十二両銀子。这段时间内,各种因素如国际贸易、战争等都影响着这个重要指标。(以上数据来源于《明史》、《明实录》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