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一个大一统王朝初定时期总会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之初便派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以表达两点意愿:首先希望他们来朝贡;其次要求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这份国书抵达日本后,却遭到了冷漠的回应。日本不仅没有如约来朝贡,反而将使者杀害。这一事件让朱元璋深感恼羞成怒,他扬言要出兵讨伐日本。
面对朱元璋的战争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强硬但礼貌的态度回复了信件。在这封信中,他既给予了“天朝”面子,又暗示了一种坚定的立场。他写道,无论是南宋灭亡还是抗击蒙古侵略,这些都是历史上的巨变,它们改变了日本对于中国的地位和认知。
在南宋时代,中国被视为榜样,但当南宋覆灭时,日本举国哀悼显示出了他们对中华文明的情感深厚。而在元朝建立后,由于忽必烈征讨未果,加上台风摧毁船队的事故,使得Japan人更加自信地认为自己可以与中国抗衡。此外,他们通过抗击元军提升了自己的战胜能力,对待汉族国家也逐渐失去了崇拜心态。
尽管百年之后汉人复兴成功,但在Japanese眼里,大明王朝已经失去了作为正统继承者的资格。因此,在看到朱元璋鄙视他们的情况下,他们却认为自己有权利继承中华大统。大明与Japan之间剑拔弩张,只差一步就要爆发战争。但面对这样的局势、日本当政者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场,不退一步。
怀良亲王提醒说,即便是拥有庞大力量的大国,也没有成功征服海上岛屿国家的经验,因此他相信朱元璋不会轻易采取行动,而只是空谈罢了。基于这一判断,他回敬说:“如果你真想打仗,那我们也准备好了。”
结果证明他的预测正确—尽管Japan多次不敬,但最终并没有引起真正冲突,因为Jian Yong本身就是一个说大话的人,并且始终没能勇敢地采取行动。不知他是否畏惧神风或害怕重蹈覆辙,或许是在韬光养晦中寻求一种平衡。
随着时间推移,最终朱元璋决定把Japan列为“不征之国”。原来,他是在从Japanese应战书中找到了尊严和面子的机会—既然你称我为“天子”,我也就宽容你的行为,不再追究过去的事情了。这似乎是一种妥协,其实则是一种无奈—我不打你,你也不要惹我。大明时期,大明虽然占据优势,但从双方角力的气势看已趋向平等状态。
标签: 明朝17位 顺序及图片 、 明英宗为什么叫大明战神 、 隋朝历史 、 元朝有意思的野史 、 明朝本来有600年国运